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胡冰峰 戴婧
指导专家
胡筱薇 长沙市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沙市名中医
李 顶 长沙市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
冬季是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人“最难熬”的季节,寒冷刺激会使原本稳定的病情加重。然而,许多患者并不识类风湿关节炎的“真面目”。昨日,长沙市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胡筱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如果出现了手、腕、足等多关节肿痛,以及早晨起来感到晨僵的情况,最好及时就诊。
典型案例
错误的认识比疾病更可怕
近两年来,50多岁的周阿姨常觉得四肢关节肿痛,她认为人上了年纪后,骨头、关节总会有一些不舒服,疼得厉害的时候就用膏药随便对付一下。最近气温逐渐走低,周阿姨的四肢关节疼痛更为明显,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最后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双手关节严重畸形,尤其是早上起床以后,穿衣服、洗漱、刷牙都难以完成,年近古稀的梁娭毑患上类风湿关节炎已有20多年,由于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用药也很随意,现在梁娭毑的生活完全得依靠家人的帮助。
【专家解析】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致残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属于“痹症”范畴。此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0~50岁,且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为3:1。
胡筱薇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病毒和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中心环节,而遗传、内分泌和环境影响则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有一个特别典型的症状,就是手、腕、足的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僵硬,尤其是早晨起来时明显感到关节僵硬,时间可达1个小时以上,白天活动后晨僵的症状会有所好转;除典型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有些人会出现全身乏力、无精打采、低热等症状。
“如果出现早期症状,最好到医院进行抽血检查确诊。”胡筱薇提醒说,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导致畸形的严重慢性疾病,它的病程长、致残率高,但由于对这种常见病仍然存在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状况”,很多患者未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寻求到正规治疗,在发病后的一两年内,软骨和骨质被侵蚀,关节残毁畸形,功能丧失,这时再治疗的话就显得比较棘手。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胡筱薇指出,鉴于此病尚不能根治,因此其治疗目的不再局限于控制症状,而是在消除患者疼痛的同时缓解病情、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避免关节变形和关节被破坏、防止残疾等,从而让患者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与工作。
典型案例
“神丹妙药”只是传说
王女士近年来反复出现双手指关节肿痛,伴有晨僵,痛的时候听说哪里偏方好,或敷贴有用,就试一试。虽然当时疼痛的症状可以很快得到缓解,但是停药后不久,关节肿痛的症状又会“卷土重来”,肿痛的程度比停药前更严重。两年过去了,王女士的双手关节逐渐变粗,甚至很多时候在晨起时连扣纽扣这样的小动作都需要家人的帮助。
【专家解析】
胡筱薇通过检查,发现王女士的类风湿因子高达1000国际单位/毫升多(正常值范围是0-20国际单位/毫升),双手关节严重畸形。经过将近1个半月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虽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部分患者没有遵医嘱规律用药,从而导致长期处于“复发——治疗——再复发——再治疗”的恶性循环之中,“久病成医”的他们于是开始找寻各种根治疾病的“神丹妙药”。几年下来,“名医”“秘方”和各种小广告都试了个遍,不仅看病吃药花了不少冤枉钱,更大的危害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类风湿最终侵犯关节而致变形。
像王女士类似想法的患者,胡筱薇经常能遇到,“很多人会以为,类风湿就是关节痛,找个偏方、吃点儿药、贴个膏药,止痛就没事了;还有一些患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哪种疾病,就轻信一些‘游医’的‘特效药’,这些药物非但不能缓解病情,还可能使原本的病情变得复杂。等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多数病人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胡筱薇提醒,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要求在科学治疗的同时,提倡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在明确诊断后,要遵循医嘱,切勿道听途说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正确用药才能控制病情
有时候,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症状在早晨一觉醒来后会“突然消失”,便误认为症状“不治而愈”了,在未咨询医生的前提下擅自停药,中断治疗。“这是很多患者病情反复的根本原因,存在这样认识误区的患者不在少数。”胡筱薇指出,其实这并不是彻底的“治愈”,而是该病处于潜伏期的“静止”状态。而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并不等同于病情完全缓解,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其关节炎症或许并未得到完全缓解,随意停用缓解病情的药物,甚至会出现比早期发现时更难控制的症状。因此,不能仅仅因为症状的消失就中断治疗。另一方面,该疾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胸膜炎、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包炎、心内膜炎等心脏损害性疾病。同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愈早确诊,对其预后及降低致残率愈发重要。
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两种。“一线药物”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的药物,它们见效快,可缓解疼痛,减轻症状,但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属于对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旦确诊,应同时使用“二线药物”。“二线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病情,阻止疾病的进展,但其起效时间多在用药一个月后。在“一线药物”难以控制病情复杂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而“二线药物”又尚未起效的“空窗期”时,医生则会考虑短期小量使用“皮质激素”作为一种“过渡”,帮助缓解病情。当然,这些药物的应用,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最佳选择,而患者最好不要自行用药。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日常保养很重要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不在潮湿的地上久坐或睡觉等;饮食上除补充蛋白质以外,还应增加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急性期如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时,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有水肿或高血压并发症时,还需要适当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此外,保持情绪乐观开朗、保证良好的睡眠,防止精神刺激和过度精神紧张,对疾病的恢复也很重要。
胡筱薇指出,康复治疗方面,除了在急性期时要卧床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外,其他时期应尽可能地进行锻炼,因为长期卧床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功能障碍或畸形,留下终生遗憾。因此,关节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的一种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增加肌力,保存关节的活动能力,对防止肌肉萎缩有很重要的作用。患者在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强度不要过大,避免新的损伤,维持和恢复各个关节的生理功能即可。另外,病变关节部位不同,功能锻炼方式也不同,锻炼方式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运动、抗阻力运动、扶拐站立锻炼等;日常生活的训练包括手指的抓、捏、握等练习,直到能耐受为止,在活动前局部应先行热敷;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活动量应按照活动后的反应进行调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编辑:张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