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浩如烟海的史籍,可以看到:瑶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从汉唐时期零陵“莫徭蛮”“长沙武陵蛮”,随着王权扩张,瑶人不断向南迁徙。“千家峒事件”之后,瑶民沿着潇贺古道隐居到更蛮荒的南岭群山丛莽中,最终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大散居小聚居格局。
地处南岭腹地的江华,从宋朝起就是瑶族的归隐之地。而瑶族编户定居江华,有资料记载的始于明朝洪武初年。当时明朝初建,经过长年战乱的南方劳动力人口不足,朝廷对“化外之民”瑶人伸出了“橄榄枝”:“招抚下山,准买民田为业”,编户入册。于是,部分“高山瑶”下山定居,成为“平地瑶”。
潇贺古道湖南段最南端,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部与广西接壤的上伍堡一带(大致为现涛圩镇与河路口镇地域范围),是平地瑶的主要聚居区。从“高山瑶”到“平地瑶”,也是瑶族从国家管治之外逐渐纳入国家管治之内,从狩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的过程。原来瑶人在南岭游耕,居无定所,不用尽徭役赋税等义务,也享受不到国民的权利。但民族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大山,与当时相对先进的汉族农业社会接轨。瑶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也主动地逐渐从山区向丘岗、平川发展。于是在明初改朝换代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双向需求刚好契合,瑶族开启了与国家融合的新历史征程。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民族信仰。仁王李云溪的传说,就诞生在此时,此地。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江华上伍堡瑶族群众聚集涛圩镇凤尾村的“盘王大庙”,进行隆重的祭拜。但他们祭拜的对象与其他地方的瑶族有些不一样,除了先祖盘王外,还有个叫“仁王”的神灵。这座“盘王庙”,其实还是座“仁王庙”,两个神仙共享香火。
按当地的传说,仁王原名叫李云溪,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十月十六生于湖南江华上伍堡,自幼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在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之后,首开科举李云溪即高中状元榜,在朝廷任职,光宗耀祖。李云溪读书时曾学会了遁地飞天、撒豆成兵的法术。庚午年间,十万贼寇侵扰边境,李云溪使出黄蜂兵法术退敌,为国立功。但唐高祖李渊顾忌李云溪法术高强,担心其谋反篡位,就找借口把他杀了。武德四年(公元611年),唐高祖悔悟,敕封云溪朝显助国仁王(阴王),命文臣黄祖白公为庙主,威武杨爷大将为护驾将军(俗称“仁王三圣”),率十万神兵神将在江华萌渚岭立庙成仙,永享万年烟火,护佑南岭万民。
仁王三圣率兵马到达萌渚岭下时,天色已晚,于是在岭脚休息,准备第二天登顶成仙。不料在山脚碰上了另一路神仙——瑶族圣母姑婆仙女,也想占据这块风水宝地。两人便相约:第二天谁先登顶这山就归谁。第二天,姑婆仙女天不亮匆匆启程。而仁王轻视女流之辈,酒足饭饱才出发。待仁王走到山下一座小岭时,山顶已被姑婆抢先占领。于是,大山就叫姑婆山,小岭叫相公岭。至今,姑婆仙女为湘桂一带百姓所崇拜。虽然没有占到山头,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仁王在上伍堡地区的威望。当地人为仁王在古树参天的青山脚下建立“岭下大庙”,供为湘桂边界黎民百姓的保护神。
在上伍堡平地瑶区,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仁王三圣的传说故事:斩杀鱼精、显灵降雨、大战瘟神、黄蜂退敌……瑶族在上伍堡落籍开荒的历史是从明朝初年开始的,因此当地关于仁王的传说也从明朝开始。因其护佑一方平安,“有求即应,无叩不灵”,仁王被上伍堡一带村民世代供奉,享受人间香火。数百年间,“岭下大庙”重修过三次。文革期间,“岭下大庙”神庙被拆毁,仁王三圣神像被焚烧,上伍堡民众在无庙宇无神像期间,依然到旧庙地址敬奉纪念,照常拜祭仁王,广西很多瑶族民众也经常到“岭下大庙”祭祀。可谓“香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
改革开放以后,上伍堡地区42个自然村的群众重修仁王庙,与盘王庙合二为一,于1990年正月初二在凤尾村落成开放。这座独特的庙宇,大门上方写着“盘王大庙”四个大字,两边是一副歌颂盘王和仁王的对联:“英武雄风大功辉宇宙;卫国志士浩气壮山河。”庙内左为财神庙,右为观音庙,两边靠墙摆放着很多瑶族各个支姓祖先的塑像。神台上面并列供奉着盘王和仁王,神台左边是杨爷大将,右边是黄祖白公。各路神仙共享民众祭祀香火,共建和谐社会。这是草根智慧争取地方神灵生存空间的结果,也是瑶族地区民间信仰多元融合的映射。
因仁王为民操劳,终身未娶,上伍堡平地瑶民还专门为他每年举行盛大的“度曼尼”仪式,流传至今,已列入江华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仁王生日,附近村寨的瑶胞聚集仁王庙前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抬起仁王画像出游巡寨,祈求仁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随行笙鼓乐队、凉伞旗号队、师公队等护送游行,声势浩大,热闹非凡。这一天,十二姓瑶人聚集一起,选择两个漂亮的瑶族姑娘,陪画像同游。由法师击长鼓,吹芦笙,奏古乐,超度姑娘(平地瑶语称为“曼尼”)的灵魂上天,与仁王永远在一起。
“度曼尼”共分十二段,舞蹈性强,音乐节奏鲜明,变化多端,情绪激昂,寓意深刻,融瑶族历史传说、宗教文化、歌舞艺术于一体,是平地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在有“天下瑶族第一殿”之称的江华县城盘王殿大厅正墙上,就供有大型壁画《度曼尼》,显示出这一活动在瑶族地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
上伍堡一带关于仁王李云溪的传说,是瑶族民间信仰天人合一、道巫结合的特色在这一特定地域的体现,与潇贺古道带来的多元外来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有关。在江华其他平地瑶聚居区,也建有祭祀仁王的神庙,如涛圩镇上营村的鹏沙庙、集力干的长塘庙、大路铺镇宝昌洞的都衙庙,反映了仁王在平地瑶民间巨大的影响力。据碑文记载,其建庙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间。
其实在江华各村寨,各有各的神灵保佑,如:浪石寺、冯都庙、伯公庙、丰登庙、秀源庙、总管庙、草皇庙等等。这是潇贺古道为江华输入的多元文化遗存。探究这些各不相同的先祖英雄传说,可以追索不同族群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他们在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中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多元宗教信仰文化,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张华兵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