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黎实 李敏
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泥井村村民罗来秋,已经养蜂40多年。由于他养蜂时间久、养蜂经验足、养蜂效益高,在江华瑶山被瑶胞们誉为“蜂王”。
6月中旬,正值金银花盛开的季节,在瑶山岭上的金银花丛中,只见两名蜂农把几十个蜂箱一字排开,勤劳的蜜蜂倾巢出动,顿时漫山遍野中“嗡嗡”声一片,好一派“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的美丽景象。笔者来到涔天河镇,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看到眼前这幅景象。罗来秋高兴地说,今年的金银花、野葡萄花等野花开得很旺,蜜蜂采来的蜜也会泽艳、甜润。
从谋生到爱上养蜂业
84岁的罗时礼从事蜜蜂养殖已有58年,儿子罗来秋今年64岁,跟随父亲养蜂已有44个年头。当笔者问起罗时礼老人当初为何选择养蜂时,这位老人回答得很实在,以前祖祖辈辈在深山里定居,单靠种田、养几头猪难以维持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养蜂培训,在那个年代出售蜂蜜能补贴家用。现在干了一辈子,日子越过越好,是真正爱上这个事业了。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父子俩的蜂箱由一个变成了百余个。罗来秋说:“养蜂不仅是他们父子的事业,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养洋蜂到养土蜂
在刚从事蜜蜂养殖时,罗时礼遇到一个难题,到底是养殖洋蜂还是土蜂。洋蜂是从意大利引进的意蜂,土蜂是土生土长的中蜂。罗时礼最初看中了意蜂产量高、蜂群好管理的优点,养殖了一段时间的意蜂,后来在引进中蜂进行培育比较后,最终选用更适合在大山里养殖的中蜂。他告诉笔者,中蜂的花蜜产量虽远不如意蜂,但更适合在山多树多花多的村里养殖,蜜蜂根据花期采集山里各种植物的花,所酿造出来的蜜被称为“百花蜜”,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罗时礼说:“就像饲料鸡和土鸡一样,任何品种都有优缺点,我们不求产量,只想做最纯正的瑶山土蜂蜜。”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
养蜂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赶上了好时节,天气晴朗、气温高,蜂蜜产量就又高又快且蜜质好,若在花期碰上连绵阴雨天,就会没什么收成。罗来秋跟从父亲养蜂至今,总结了一套新式养蜂技术,他常年来坚持记录天气情况的变化,包括气温、风向、湿度,结合蜜蜂的活动习性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蜂群品种和蜜源。一些外地的果农了解到蜜蜂授粉对果树的作用后,经常邀请甚至花钱雇他去放蜂,当遇到本地的阴雨天气时,他便动身前往外地为果农服务。罗来秋对于蜜蜂的习性更是了如指掌,他只要观察一箱蜂,就能准确知道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是否温顺、蜂群是否和谐、产蜜量有多少。如今,罗来秋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不少外地的养蜂人都慕名前来向他取经。
从“追花期”到“度蜜月”
罗来秋向笔者介绍,泥井村嵌在青山绿水中,花期不断,是一块蜜蜂养殖的宝地。从春到夏有紫云英、油菜花,秋天有桂花,冬天有野菊花。对蜂农来说,追着花期走,才能在最好的时间酿出纯正的花蜜。每到花期,蜜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山区植被的传粉受精具有重要意义,花期过后就是一段甜蜜的“蜜月”时间,割蜜、摇蜜是蜂农最开心的时候。罗来秋打开一箱采集了荆条花的蜂箱,每箱内有6块蜂框,蜜蜂在上面采用蜂蜡建造出一个个呈六边形的蜂窝,每个蜂窝里都灌满了蜜。他不戴头罩,赤手抖动其中一个蜂框,将上面数以千计的蜜蜂赶走,用切刀顺着蜂巢表面将一层薄薄的蜂蜡小心切下。罗来秋对笔者说,蜂蜡是天然的口香糖,甜而不腻又有嚼劲,而一块蜂框最多可摇出4斤多的糖。
从瑶山“蜂王”到“养蜂第一村”
据了解,罗时礼、罗来秋父子俩养殖的蜜蜂一年的产蜜量为3000余斤,创收10余万元,加上卖蜜蜂所赚的钱,仅蜜蜂这一项,他们就可以收入20万元以上。近年来,政府的惠农政策也在惠及蜂农,养蜂前景非常好,罗来秋作为泥井村的老支书, 也一直在探索村子和蜂业的共同发展之路。他牵头成立“江华县新产业开发养蜂协会”,为有养蜂意向的村民供应优质蜂种,将自己的宝贵实践经验传授给蜂农,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实现从个体的瑶山“蜂王”到集体的“养蜂第一村”的跨越转变,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奔小康。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黎实 李敏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