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蜂王”刘治国:追花逐蜜山里人

\

养蜂人刘治国正在忙碌。

  红网时刻永州5月23日讯(东安分站记者 严洁 通讯员 蒋林枫)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22日,64岁的东安县花桥镇浏阳村养蜂人刘治国正在家附近忙着给蜂箱调皮和保洁。“刚从邵阳新宁回来两天,为养蜂协会的一场培训课和养殖的中蜂在县内采集枳椇花蜜提前作准备。”刘治国见到记者的到来,停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打起招呼。

  年逾花甲的刘治国,从18岁开始跟随毕业于江西农业学院养蜂专业的叔叔邓荣华学习养蜂技术,已有46年的养蜂经历,养殖的蜂类以中蜂为主,辅带少量意蜂。“叔叔是正宗的养蜂专业大学生,他的指导让我少走不少弯路。中蜂耐寒抗旱能力强,产出的蜂蜜营养价值高,但易生囊状幼虫病,不适合全国跑。”谈起养蜂,刘治国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浏阳村地处东安县花桥镇西南部,是三分地七分山的典型山区,附近没有大型花圃和花田,要想产出好的蜂蜜,就得带着蜂箱到处跑。可是中蜂易病怎么办?为此,刘治国先后多次上北京、下广州、进养蜂研究院,“去一次,就要待上20多天,反复做实验,查病源、查病种,先后破解了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等多种病害的防治方法,避免了损失。”

  提前找到病虫害防治方法,刘治国养殖的中蜂和意蜂几乎没有生过病,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花源难寻,蜂蜜产量就是不高。“蜂蜜产量不高,质量得保证,冬季绝不用白糖喂食蜜蜂。同时,蜂蜜作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备受大家喜爱,价格不错,比种田种地收入好多了。我就是靠着养蜂,送三个子女读上了大学。”刘治国细细地向记者聊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通村公路的修建,加之一手的好技术,刘治国的养蜂之路也是越走越顺,规模逐渐扩大,蜂箱从最初的30箱发展到了160箱,年产蜂蜜近3吨。在花桥镇干部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推广、微信转发等新媒体手段,刘治国找到了更多更好的花源,也有了与人拼车带着蜂箱全国到处采蜜的途径,更是将蜂蜜销售到了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地。“一年有9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到处跑,近到江华、江永,远到云南、新疆,哪里有花源,哪里就有我。外国人最喜欢我们中国的蜂蜜,在中山大学,蜂蜜每斤最高卖到了100美金,仍供不应求。”沉浸在回忆中的刘治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刘治国已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中蜂王”,年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养蜂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致富后的刘治国并没有忘记山区里的乡亲们,在花桥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于2015年成立了东安养蜂协会,已发展会员98人,遍及湖北、河南、四川和湖南等省市,辐射带动花桥镇浏阳、唐家和青塘3个村的200名贫困户养殖了4000余箱中蜂。

\

  花桥镇唐家村唐用敏是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加入养蜂协会后,跟着刘治国养殖了60余箱中蜂和意蜂,当年就脱了贫。“养蜂协会每年3次定期培训,不定期提供花源和车源信息,组织会员抱团拼车带着蜂箱全国各地采蜜,并实现了当地采蜜、当地销蜜,我们俩口子一年收入4万左右。”唐用敏说起养蜂后的收入喜上眉梢。

  望着家附近依次排开的蜂箱,刘治国信心满满地盘算着两个目标:近期目标要统一规范养蜂协会蜂蜜质量和包装,统一申报“蜂朝凤”商标和专利,打造知名品牌。长期目标是做大做强蜂蜜这一特色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严洁 蒋林枫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8/05/23/183276.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