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洋中鱼:品读永州

零陵楼。资料图

  一

  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

  永州,原名零陵,是中国三十四个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零陵得名与舜帝有关。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郡改州,因零陵郡之西南有“永山永水”,故名永州。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本书,一本线装古书。如果你从古城之内读到古城之外,从潇、湘二水汇合处读到永州之野,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内容丰富而余味无穷的书。

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资料图

  二

  从高空俯瞰永州,但见莽山绵延、群峰耸立、潇水汤汤、城郭隐隐……

  茫茫永州大地,萦绕着一种如诗如画般的神韵。

  这里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业之源,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现代人的发祥地或发源地。

  1993年的一个冬日,一支考古小分队在考古学家袁家荣的带领下,对永州市道县的玉蟾岩进行田野考古发掘。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轻掏着岩洞中保存状态良好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捧泥土,唯恐惊醒历史的睡梦。同时,又期待着那一缕从历史深处闪射而出的文明曙光。

  缜密细致的一道道筛选、漂洗在重复着,原始陶片与万年谷粒终于在考古队员的长久期待中,闪烁出令他们雀跃的远古文明之光。

  两年后的又一个冬日,一粒完整的古栽培谷粒,终于从岩洞中的钙质胶结合物中砰然而出。

  经推定,永州道县玉蟾岩出土的谷粒和釜形陶器(已破碎),皆为14000年前的“产品”。这两种古文物的出土,为后来舜帝有虞氏及其部落在苍梧之野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佐证。

  永州,让人遐思邈远。

九嶷山。资料图

  三

  《尚书》云:“德自舜明。”

  舜帝,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有虞国人氏,史称虞帝。

  舜帝品德高尚,为人孝慈。他幼年丧母,后母愚昧,弟象凶傲,都图谋杀他。但他力尽孝道,以德报怨,感化全家。

  舜执政以后,广施仁政,以德感人,造福天下百姓。他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以和为贵,舞干戚怀四彝,以德化三苗,开创了政治清明和合万邦的太平盛世,被后人称为“舜日尧天。”

  舜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后,不顾高龄,往南方巡查,最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来到九嶷山,泪水洒在山里的竹枝上,形成斑竹,谱写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如果说永州是一本书,那么,舜文化就是这书中一段最精彩的篇章。

千家峒。资料图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6个兄弟姐妹的大家族。瑶族,无疑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枝奇葩。而永州市江永县的千家峒,则是这枝奇葩的故土。

  千家峒是一个青山环绕、奇峰突兀、溪流飞瀑、郁葱茂林、峒中田土平宽肥沃、河水蜿蜒贯穿的桃园胜地。千百年前,这里还是迁徙而来的瑶族先民们的栖息地。

  进入千家峒,要经过一座并不巍峨的石山,山下有一个巨大的石洞。相传,远古的瑶民就是穿越这个石洞,而找到都庞岭群峰起伏中簇拥的千家峒这片丰盈、宁静的家园,因此,此山名曰“穿山。”

  据《江永县志》记载:元代大德九年,朝廷统治者的触角深入到了这个宁静的群峰腹地,拓荒而存、没有纳粮交税观念的瑶民遭到了官兵的围剿。

  为了生存下去,瑶民的祖先决定远徙桂、粤、闽诸省一带,甚至飘洋过海流浪异国他乡。他们在分别时相互约定:为了保住民族的种子和根,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等艰辛,也要勇敢地活下去。

  群峰起伏,洞内冰冰。立于穿山的洞口,我仿佛在眺望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虽然,岁月已逝去了千百年,但黑乎乎的洞里,似乎还有瑶民穿越石洞逃生的足音……

江永女书园。资料图

  

  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字,也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用江永土话进行记载,只有女人能看懂的字,人称“江永女书”。

  女书是一种汉字异形字,但它与方块汉字有明显不同。女书字体倾斜而修长,右高左低而不失重心,呈菱形结构。笔画多由点和弧线组成。

  如果说汉字是表意文字,那么女书就是表音文字。700个左右的女书单字便可以将数千字的汉语和瑶族方言表达出来,其高度的概括能力,令汉语文字学家叹为观止。

  女书,是紧锁女人一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木匝。随着生命的结束,女书也随着其主人而消失(陪葬或焚烧)。女书的传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在去世后将女书焚烧,使其很少有遗存,因而尤显珍贵。

  随着最后一代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和阳焕宜的离世,看见唯一健在的何艳新,我曾一度担心:这种奇特的文字会不会失传?

草圣怀素。资料图

  

  我们写永州读永州,有两个唐代人物是无法绕过的。一个是草圣怀素,一个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

  东山之麓,古木参天,更有那一簇簇一丛丛的芭蕉叶,翠绿欲滴。一位年轻的僧人从芭蕉林中缓缓踱出,手持薄刃将相中的宽大蕉叶割下,抱至古庵住处,然后手持毛笔,饱蘸浓墨,在蕉叶上运笔如飞,纵横捭阖,迅疾骇人,笔墨所到之处,如疾风骤雨,刚圆有劲,如雷鸣电闪,变化万千。飒爽英姿,令人钦羡,浓浓墨迹,千古溢香。这就是永州最潇洒的篇章——狂草。

  怀素出生于永州之野,因家境贫寒,七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为了练书法,他种蕉上万株,以蕉叶代纸,朝夕苦练。在等待芭蕉叶生长的日子,他又做了一块木盘和一块木板,在上面练字。久而久之,废笔成堆,板盘皆穿。怀素因为执着、偏狂,而演绎出草书的放纵与潇洒,就连生活在他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也为之拍案叫绝:“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这就是醉僧怀素,草圣怀素。

  如果说永州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一代文学大师,那么,文学大师又以文章的形式使永州名扬天下。

  公元805年,33岁的柳宗元扶着年近七旬的母亲,与堂弟、表弟一起走向永州城内那个名叫龙兴寺的地方。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这是一个退居二线只享受同等待遇而没有丝毫实权的闲职。

  多少次,他翘首北望,希望鸿雁能从京城那边传来好的消息。然而,望穿秋水,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万般无奈之下,他将眼光从眺望京城转换成俯视脚下这块古老而陌生的土地。越过碧绿如练的潇水,他将居所从城内的龙兴寺迁到了河西那条原本叫冉溪的小溪旁,并将小溪改名愚溪。他有官无职,终日闲着无聊,便与随从到附近游山玩水,还顺手写点文章。

柳宗元。资料图

  在这里,柳宗元发展和成熟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自然哲学思想,明确了他的“无忘人生之患”的政治思想,实践了他的“化人及物”的教育思想,还成就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高峰。

  谁没有读过《渔翁》《江雪》?谁没有读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谁没有读过《永州八记》《黔之驴》?这些千古流传的文学名著,都是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

  贬谪,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却造就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家。

资料图。

  

  永州,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里的山奇: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或巍峨高耸,或蜿蜒横绵,谷深潭幽,花簇鸟鸣,风光旖旎无比。

  这里的水奇:有分奔而遇的潇、湘二水,有与元结、柳宗元、周敦颐形影相随的浯溪、愚溪、濂溪……

  这里的岩奇:有促成“中华文明发源永州说”的玉蟾岩,有与舜帝有关的玉绾岩,有元结流连忘返的朝阳岩,有徐霞客笔下“天下稀”的淡岩、形如蛾眉的月岩……

  这里的碑奇:有韩愈文、陆游书、歌颂柳宗元功德的荔子碑;有元结文、颜真卿书,岩奇、文奇、书法奇的“大唐中兴碑”,二者皆称“三绝碑”。还有朝阳岩石刻、淡岩石刻,阳华岩石刻……

  这里的庙奇:有祭祀舜帝的舜庙、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文庙、有纪念柳宗元的柳子庙、有祭祀关公的武庙、祭祀盘古的盘王殿、祭祀孔明的诸葛庙……

  这里的书奇:“江永女书”是目前人类所仅见的女性文字。

  这里地灵人杰,曾养育了黄盖、蒋琬、怀素、何仙姑、周敦颐、何绍基、王德榜、唐生智、李启汉、李达、何宝珍、陶铸、江华等历史名人,还成就了元结、柳宗元、黄庭坚等文学巨匠。更有屈原、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李清照、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历代名人为这里的山水所向往所倾倒,并为此歌咏。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永州是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一本回味无穷的书。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洋中鱼​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8/06/13/182122.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