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断肠铸忠魂。人们永远铭记着长征途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数次以陈树湘烈士的英雄故事教育全党传承红色基因,“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6月23日,记者来到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探寻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最后牺牲的地方,寻找革命先烈以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史诗。
石马神村位于道县县城东南方向,距四马桥镇8公里,距县城30公里。走在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听见当年漫山遍野的厮杀声,闻到那弥漫的战火硝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下,时任红三十四师师长的陈树湘奉命率部担负全军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
1934年12月1日,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60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成功掩护中央机关和中革军委纵队、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后,被敌截断前进的道路,无法渡江追赶主力。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余部突出重围,转战广西灌阳和道县、江永、江华一带。12日,在江华牯子江渡口抢渡潇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伤势严重。15日,身负重伤的陈树湘在道县四马桥镇塘坪村冯督庙,组织力量掩护余部突围,与敌人战至弹尽粮绝,同一名警卫员一起不幸被俘。
一名红军师长的被俘,对敌军而言,无异于如获至宝,一边邀功请赏,一边企图从陈树湘口中得到红军的情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树湘毫不动摇,拒医绝食,坚持斗争,身体越来越虚弱,生命垂危。
敌人无奈只好于12月18日拂晓,将陈树湘押解至道县县城。当行至蚣坝镇石马神村时,陈树湘乘敌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大喊一声,将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这一年,他才29岁。
站在英雄壮烈牺牲的地方,今年86岁的许瑛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的场景。“几个人抬着担架路过前面的麒麟庙,当时那里有两棵冬青树,他们在树下休息,只晓得担架上的人是个红军,不晓得是师长,他就在担架上把自己的肠子拿出来绞断了。”老人家住麒麟庙附近,他是从父亲那里听说了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尽管有些耳背,说起这件事情却毫无窒碍。
道县文联主席、县史志办原副主任、党史专家唐小峰介绍说,许瑛的哥哥许杰曾目睹了陈树湘“断肠”后的惨烈景象:担架上的陈树湘衣衫破烂,右手因绞断肠子而沾满了血。
在陈树湘英勇就义地原址上,当年庙旁的几棵冬青树,曾经见证了陈树湘的牺牲,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像一把伞守护着烈士的英灵,静静地在这里诉说着悠悠往事。
英雄离去已过八十五载,英雄的故事却始终被人铭记,英雄的壮烈一直在被人传颂。
在道县烈士纪念园内的陈树湘烈士墓前,前来瞻仰的人们都会向陈树湘烈士三鞠躬,仪式很短,但大家在墓前驻足的时间很长,或许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为中国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和其他牺牲的烈士们的丰功伟绩。
为纪念革命先辈,在陈树湘烈士牺牲地石马神村建起了“树湘小学”,把学校同红色历史联系在一起,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事迹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树湘小学的同学们表示,要向革命先烈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地传下去。
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石马神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发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针对出行难和喝水难问题,村委会争取80余万元硬化全村2条水泥主路及辅路共计3000米,筹资108万元新建许家片自来水项目,让群众喝上了放心自来水。为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投资40余万元建起约1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村民们有了一个学习健身娱乐的场所。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村党总支举办了首届“文明户”评选活动,推广普通话,开展法制教育,举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交流座谈会。为使全村百姓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村里为全体村民进行免费体检,为老年村民办理了老年证。今年来,石马神村进一步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高标准、高质量实现整村脱贫巩贫。
英雄的事迹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与激情。石马神村的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记者 万珂铭 通讯员 谢万波)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万珂铭 谢万波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