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陵·红色记忆丨抗日英烈赵伯华

红网时刻通讯员 唐志刚 整理报道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零陵抗日英雄赵伯华名列其中。

赵伯华(1902—1941),原名唐英,又名唐荫,湖南零陵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自幼寄养在伯父家中,由于长期脱离父母,养成了处事深沉、豪爽、坚韧刚强的性格。年轻的赵伯华立志以身报国,1924年毅然离开家乡,到广州参加大元帅府军政部举办的讲武学校学习。1925年毕业,1926年在北伐军唐生智部队任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1926年秋,赵伯华随北伐军进驻宜昌一带,在附近农村发动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愤而离职,去武汉找中国共产党。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赵伯华在武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冬,地下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敌人下令通缉他,被迫逃回湖南,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1929年,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搜查,赵伯华逃往广西,由中共党组织派往国民党桂军李宗仁部做策反工作。不久,又引起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怀疑,他沉着冷静地应付当时的复杂情况,终于策动了一个连上山打游击,并参加了广西的百色起义。在战斗中,赵伯华身负重伤,安置在农民家中养伤,后转移至广东海陆丰苏区,改名唐荫,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团团长。1932年,中共中央拟派他去东北抗日联军工作,至上海报到时,正逢中共中央机关撤往苏区,他与组织失去联系,不得不以做小贩为生,多方寻找组织,度过了三年艰难生活。1935年春,赵伯华终于找到党组织,恢复组织关系,在中共驻上海特科从事交通、情报工作。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赵伯华奉命在上海近郊青浦组织抗日地方武装,策应正面战场作战。1938年5月,赵伯华由中共江苏省委派往常熟,重建中共常熟县委,赵伯华任县委委员及"常熟县抗日人民自卫队"(简称"民抗")参谋长,是创建苏(州)常(州)太(湖)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期间,举办了一期军事训练班,培养了四十名地方武装干部。同年底,调至常熟新六团任参谋长,担负起改造和整顿这支地方游击队的任务。他注重部队的纪律教育与军事训练,对个别严重违纪者坚决给予惩办,得到群众的好评。1939年5月,新六团被收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独立三支队,赵伯华任支队参谋长。7月,独立三支队改编为"江抗"二路三支队,赵伯华任支队长。11月,"江抗"西撤后,赵伯华奉命调至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

1940年春,随着苏南人民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急需大批军政干部,党组织派赵伯华回到常熟地区组建东路教导队。9月,东路教导队与"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教导队合并建立教导大队,赵伯华任大队长,专门培养部队和地方军事干部。任职期间,先后培养干部300名左右,陆续输送到东路各县,加强了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

1941年2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工作,赵伯华调至无锡县警卫营任参谋长。5月下旬,无锡县警卫营编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团第三营,赵伯华任营长。7月初,日军在苏(州)常(州)太(湖)地区进行"清乡"。赵伯华调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一团参谋长,率部在无锡西北、澄西地区不断袭击日伪军据点,积极配合苏、常、太反"清乡"斗争。15日夜间,赵伯华率领第五十一团四个连队,从武进县焦溪出发,直奔江阴县芙蓉圩,围歼该地的日伪军。战斗中,赵伯华身先士卒,当部队撤出阵地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9岁。

来源:红网

作者:唐志刚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9/09/27/607403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