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陵·红色记忆丨正义的枪声

红网时刻通讯员 袁忠民 整理报道

“呯—呯—”

1934年,在一个湘南古镇,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一名原国民党地方“团丁”骨干分子的生命宣告结束。

至今,这个古镇的人们每每谈起这事,都会对当年红六军团的壮举而引以为豪,并传为美谈。现在,这枪声似乎仍然在古镇的上空回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这个湘南古镇,就是现在的永州市零陵区(原为零陵县)菱角塘。

菱角塘是一条街道,是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位于零陵东部,离城区25里。过去,没有公路铁路,这里就是通往宁远、蓝山、新田、临武乃至广东的要道。一条千余米的狭长街道,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话说193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要求红六军团退出根据地西进,执行红军长征先遣队任务,到湖南中部地区,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辟前进道路。《训令》任命任弼时为中央代表,与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

8月4日下午,红六军团在独立四团的引导下,9700余人从江西遂川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经日夜兼程行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于8月11日抵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

红六军团胜利突围的消息,震惊了蒋介石及湘桂两省军阀。蒋介石派出飞机、湖南军阀何健急调两个师一个旅四个保安团、广西军阀调第七军两个师及兴安等县保安团,对红六军团围追阻截。

于是,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挥师挺进零陵。他们经桂阳,到新田,入宁远。8月22日先头部队进入零陵县麻江(今属双牌县)。23日凌晨,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在零陵县铲子坪(今属双牌县)会师。然后,部队兵分两路,决定直插零陵县城以北的湘江东岸。

右路主力8000多人,过分水岭,经桐子坪的楠木源、小河江,出喜塘的青山观、罗家桥、画眉山和长岭、接履桥,于当日傍晚时分到达零陵县蔡家铺(今属冷水滩区)的湘江东岸,筹备渡湘江。

左路军1000余人,于同日凌晨攀登高山,翻越地属菱角塘的丫髻岭,经钓龙亭,下山过炭木桥,至菱角塘街,再直奔湘江边,以配合主力抢渡湘江。

丫髻岭属阳明山山系,山高岭峻,重峦叠嶂,树密林深。出丫髻岭岭口,是一座古亭,名曰钓龙亭。这个建在古驿道上深山之中的古亭,是上山下山人们的暂栖之所。钓龙亭离菱角塘街10余里。

所以钓龙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国民党零陵县党部接到上峰要求加强守卡、严防红军进入零陵的急电,迅即在城乡加强防务,特别是对必经之地进行重点防守。于是,命令菱角塘保派出两名地方团丁,背着长枪,到钓龙亭值守,如发现红军行踪,立即返回菱角塘报告。

为了摸清情况,侦察敌情,给后续部队提供准确情报,左路军就派出两名战士打“前站”。他们化装成打柴人,山民装束,翻越丫髻岭,之后各挑一担木柴,各将一支手枪藏于木柴中,进入钓龙亭。半上午时分,刚走进亭子,就被正靠在长条凳上昏昏欲睡的两名团丁发现。

“喂,站住。干什么的?”见有来人,两名团丁顿时警觉起来,也来了精神,站起来,脸色冷峻,瞪着带血丝的红眼,一边恶狠狠的问,一边凑近红军战士,仔细观察着红军战士的面部表情,似乎要从中发现一些什么。

“砍柴的。”两位红军战士放下柴担,解下扎在腰上的萝卜丝澡帕,一边擦着汗水,一边沉着地回答。

“砍柴的?砍柴做什么呀?”团丁漫不经心地问。

“卖了换点零花钱。”红军战士冷静地答道。他们知道,回答问题要尽量简短,以免露出破绽。

“砍柴卖的。好像从没见过,怎么这么面生呀?”团丁有意无意的说。

“哦,你们是老总,平时公务繁忙,哪见得到我们老百姓。”红军战士回答。他们想,得赶紧想办法离开,避免引起怀疑。

“我们是本地人,好像从没见过你们。”团丁紧追不舍,“老实说,你们到底是哪里人?干什么的?”

“是铲子坪的。”

“胡说,听口音就不是本地人。”

“老总,我们确实是本地人,老实的农民。”

“你们是红军吧?还想哄老子,看我们怎么收拾你们。”两位团丁露出狰狞的面孔,吼叫着,并把长枪端在手上,一副决斗的架势。

两位红军战士一惊,心想大事不好,团丁已从口音上听出自己不是本地人,看来软办法不行了,这一关过不去了。这事不宜久拖,因为大部队很快就要到来。如果这事处理不好,就会节外生枝,可能给大部队前进带来麻烦。

于是,两位红军战士互相使了个眼色,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从柴担里摸出手枪,用枪口对准两名团丁。

“举起手来。你们说对了,我们就是红军!”红军战士厉声道,迅即上前缴了团丁的枪。

“长官饶命。长官饶命。”两名团丁立时傻了眼,还没回过神来,就赶忙举起双手,吓得头冒冷汗,全身发抖,像筛糠一般。

平时,这团丁听长官说,红军都是青面獠牙,凶神恶煞。而今天看到的这两人却不是这样,而是面带善意,有礼有节。刚才说他们是红军,也是随口说说,所以并无提防之意。本来还想多盘问一下,再证明一下这两人的真实身份,却没想到无意之说竟成真。这两人真是红军了。震惊之余,只有束手就擒。

两名红军战士用从团丁身上搜出的棕索,将其反绑双手,捆了个结实,并命其蹲在地上,不许乱说乱动。

但有一位团丁的一双贼眼在“骨碌骨碌”转动着,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着机会。

大部队还没到。两位红军战士就坐下来看守团丁,在等待大部队的间隙,向两名团丁宣传红军,宣传共产党,宣传革命道理,以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

正在说着,其中一名团丁趁机突然起身,向山林猛跑。红军战士立时起身,掏出枪,向其喊话:“不要跑——”但这团丁置于罔闻,继续快跑。

红军战士又喊:“赶快回来,不然我们开枪了。”

这团丁仍不理睬。

在多次喊话无效的情况下,其中一位战士将子弹上堂,对准逃跑的团丁,将他打死在山林里。

大部队到来后,大家押着这名活着的团丁下山。一路上,红军问明了这名团丁名叫唐银专,又一路对其进行教育。唐银专表面应承,好像挺老实,但心里却在打着小九九。

到达菱角塘后,红军找当地群众调查唐银专的为人。群众普遍反映,唐虽是菱角塘本地人,但他系地方团丁骨干分子,平时助纣为虐,欺压百姓,作恶多端,早已没有人性。为挽救唐银专,红军又对其讲明道理,教育他多做善事,不要与人民为敌,不要为国民党卖命,配合红军工作。但唐银专的脑壳像淋了铁水,听不进半句忠言,全然毫无悔改之意,还口出恶言,谩骂、侮辱红军和共产党,铁了心要与人民反抗到底。

红军见其反动之心不死,如果不对其采取强硬措施,红军离开后他会更加疯狂,更加仇视人民,更加进行报复,会对当地人民造成灾难。为绝后患,经研究并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决定将其处以死刑。

中午,红军在菱角塘街召开群众大会。在街上张贴了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的布告,宣布唐银专罪状,将其执行枪决。

菱角塘街上及周边村寨的群众闻讯后纷纷赶来,聚集在空坪上,看见唐银专被五花大绑,后背插着打着大红叉的牌子,像一条狗一样被拖着押赴刑场。

广大群众扬眉吐气,脸上洋溢着久违了的喜悦。

“呯—呯—”

空坪上,两声正义的枪声响起,唐银专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枪声在古镇上空久久回荡。震撼着人民的心灵,洗涤了人民心中的雾霾。

之后,左路军速奔零陵城郊。夜深时,到达湘江东岸的老埠头、石马凼,沿江而下,在蔡家铺与右路红军汇合,准备按计划抢渡湘江。后因湘江水涨,敌情发生变化,红六军团决定,改变决策,迂回西进。

8月25日,全军沿邮亭墟镇庙门口村往阳明山挺进,离开零陵。

来源:红网

作者:袁忠民

编辑:李艳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9/09/29/607741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