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烤鸡乃零陵一道有名的抢手私家菜。此菜香味扑鼻,别有风味,具有气血两补,健脾开胃,补虚养身的奇特功效,尤其受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者的欢迎。
黄泥烤鸡制作的特色工艺在于如何用黄泥包好整鸡进行烤制。可以根据烤制鸡的数量,准备用来包裹的相应数量(三张荷叶裹一只鸡)的大片荷叶和锡纸。另外,黄泥巴应黏稠度适中,最好选取细腻且黏稠度很好的稻田泥巴,可提前准备好黄泥。
黄泥烤鸡肉色颜色金黄,入口酥烂香嫩,肉质鲜美可口,食后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几分回到山间地头的乡野风情和年少轻狂,自然深受永州人民的喜爱。“黄泥烤鸡”的做法和流传,还与清末湘军将领席宝田有一定的渊源呢!
席宝田,清末湘军著名将领,字研芗,东安永丰甸(现伍家桥乡)人。18 岁入县学,后就读长沙岳麓书院,继而投入湘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苗族起事,被清廷重用。历任同知直隶州、知府、道员加按察使、布政使、云南按察使、骑都尉等职,被赏赐“业铿额巴图鲁”“太子少保”等称号,并赐穿黄马褂。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追赠太子少保,紫光阁画像,被誉为“中兴功臣”。其族人从军,被提升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数十人,席宝田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黄泥烤鸡”,还得追溯到席宝田掌管贵州军务的同治年间。同治六年,席宝田再次受命专办贵州军务,统领湘军万余人到达沅州,击退进攻会同、沅州的苗族起事武装而进入贵州。进攻苗军要寨荆竹园、天柱等地,斩杀了苗军多位首领。后来席宝田的部将在黄飘合力进攻苗军时,不料被苗军设计埋伏,苗军痛下杀手,不仅将合击的将领杀死,还将所率士兵也全部歼灭。席宝田为了报复苗军的大肆杀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苗军要地,取得节节胜利。
为了发泄心头之恨,席宝田命手下将士大开杀戒,烧毁房屋。一些士兵杀死苗人家的家畜家禽放在火上烧烤吃肉,香气诱人,飘到席宝田的帐营里,他不禁也吃兴大发。但士兵那种粗鲁的吃法让他觉得很是不妥。于是突发奇想,叫卫兵弄来一只鸡,净毛剖膛去除内脏,将盐巴和辣椒粉塞入鸡膛内,就近摘了两朵大的芭蕉叶包裹好鸡,为了防止鸡烤黑烧焦,他又叫卫兵弄了一些湿泥巴糊在芭蕉叶的外面。木材旺火烤了约 1 个小时,又翻烤了三遍后,不同于一般烤鸡的香味就四溢开来,围观的士兵闻着诱人的烤鸡和芭蕉叶的香气,馋得直咽口水。这时,席宝田慢慢地敲掉干裂的泥块,再小心翼翼地拨开包裹的芭蕉叶,一只通体金黄,香气扑鼻的烤鸡呈现在众多人眼前。席宝田这个撕一腿,那个扯一块分给围观的士兵,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满嘴留香,都说席大帅烤的鸡好吃。许多士兵也纷纷学席宝田制作泥巴烤鸡,于是“泥巴烤鸡”便在席宝田带领的军队中慢慢传开来。
后来,席宝田因在江西镇压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军时,每攻占一地都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引起了舆论的谴责不满,于是席宝田晚年称病退职,离开贵州回到湖南老家重新耕读治家。他在东安重建孔庙,修县志,在零陵置学田,与王德榜一起出资重建 洲书院,聘请周崇傅为书院山长,受到了零陵百姓的齐声赞许。一次,席宝田到 洲书院视察,中午吃饭的时候,席宝田见周崇傅为学生烹治“潇湘脆皮鸡”,顿时他也产生了露一手的念头。于是就地取材,做了两只"泥巴烤鸡”,包裹鸡身的芭蕉叶换成了荷叶。为了更加美观,外面还加了一层粗纸,用黄泥包裹住。烧烤则以无烟的木炭,配上精致的铁架。经过两个小时的烧烤,拨开荷叶,果然鸡肉颜色更加金黄,香气更加醇厚,吃起来也更加松嫩可口。再配上能干的厨娘自酿的零陵辣椒酱,书院的师生吃得啧啧称赞。都问这道菜叫什么?席宝田想“泥巴烤鸡”的名字太俗了,于是便灵机一动,改了一个字,便有了“黄泥烤鸡”的美名。后来,经众人之手不断加工改进,粗纸用锡箔替代,密闭和传热效果更好,烤鸡味道更纯正。从此,“黄泥烤鸡”便在永州大地家喻户晓了。
来源:红网
作者:匿名
编辑:蒋先昭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