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帮扶在一线 | “一户一产业” 铺就新田人民幸福路

1_??.jpg

丰收的“新田”。

红网时刻记者 于佳丽 通讯员 蒋军君 肖亚湘 新田报道

“一个家庭培养一人,就业一人,就能致富一家,甚至带动一方。”2019年,新田县可谓喜事连连,通过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失业者有了谋生的技能,贫困农民吃上了拿工资的“种田饭”,易地扶贫搬迁户逐渐实现“新型农民”的转变……这些都为新田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力量。

“点菜式”培训,破解就业难题

“在‘新田智慧就业’平台,我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经过培训,一个月的工资有3000多元,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近日,新田县吉星家居的员工黄崇波说起2019年的喜事,满脸都是幸福。

黄崇波家里有四口人,因为缺技术而致贫。不久前,他在“新田智慧就业”平台与吉星家居达成了用工协议,经过一对一的就业技能培训后,应聘该公司仓管一职,并成功签约。“现在我和妻子都在吉星家居工作,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和黄崇波一样,受益于“技能培训”的蒋红庄,细数着家里的喜事,高兴得像个孩子。蒋红庄说,通过参加家政职业培训,自己已经取得高级育婴师证,从一名失业人员变成了一名保育员,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多元的工资。她说,以前,因为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工作,“现在,通过培训,拿到这个证,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有盼头。”

今年,新田县大力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利用“互联网+”在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中的集成作用,针对全县城市困难职工和103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开展各类“点菜式”技能培训。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目标,人力资源市场年介绍就业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

基地+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新田县枧头镇十字居委会农业产业园,数百亩连片耕地“田成方、地相连”。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让曾经的荒地变成了沃土,村民还可以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_??.jpg

村民郑美权在枧头镇十字居委会农业产业园采摘秋葵。

“我的情况没办法去外面打工,现在村里有了基地,我能照顾家里,又能保障一家人的开支。”李格英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和儿子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她每年只能种植少量大豆和蔬菜,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如今,家里的田地流转给村里,可以拿到租金,她每天到基地上班还能拿工资,为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3_??.jpg

李格英在产业园里采收蔬菜。

2019年,新田财政整合涉农资金700万元,通过探索“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劳务协作脱贫模式,采用捆绑式发展、订单式联结、项目契约式分红等模式,让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产业前端、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务工就业、股份合作等“六个受益”。目前,已建设14个产业园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5家,对14703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进行了有效扶持,引导帮扶230个行政村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驻黄公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秋平,说起在家门口就业给村民带来的改变,满脸都是喜悦。他说,村里成立黄公塘现代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后,可容纳上百人就业。村民也从以前的“攀比”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比勤劳,比思想,比文明程度。“通过产业的发展,扭转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脱贫效应”。

4_??.jpg

黄公塘村红皮萝卜获丰收,村民正在清洗将销售的红皮萝卜。

扶贫车间,变身产业工人

新田枧头镇查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小庄,此前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无法外出务工,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务工维持家里的生计。如今,在枧头特色小城镇新建的新田县祥风电子厂里,杨小庄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在这家工厂里上班拿工资了,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十分满意。“现在就两全其美了,既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打工挣钱,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充满信心。”

5_??.jpg

杨小庄在扶贫车间上班。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新田县充分发挥就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和致富能人在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较重的乡村或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贫困户通过扶贫车间的培训,让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在家门口的“工厂”里上班拿工资。

为此,新田县加大对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的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奖补措施,凡是被认定合格的就业扶贫车间根据投入和运营情况,可以申请场地补贴、设备补贴、物流费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费等8项补贴。截至目前,新田县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29家,吸纳1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对扶贫车间发放各类补贴100多万元。

新型农民,“搬”好日子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子。但让人发愁的是,我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没想到,政府组织了技能培训,有了技术,生活就有了指望。”今年57岁的何灶元一直以种养为生,因为缺乏技术,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对他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户培训班就是一个“取经”平台。他说:“有了技术,我一定会把自己的家庭搞好。”

6_??.jpg

新田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一直从事水电维修的何军飞,由于收入不稳定,住上新房同样是喜忧参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后,一家人真正开启了新生活。“未来,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新田共搬迁贫困户3245户14878人,搬迁入住率达100%。解决了住房问题,如何让搬迁户“稳得住、能就业、可创业”成了关键。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四扶四建”搬迁后扶工作,让搬迁户因地制宜向“新型农民”转变。建立了24个扶贫基地,引进20多个就业扶贫工厂和扶贫车间,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后扶率达100%。

来源:红网

作者:蒋军君 肖亚湘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9/12/27/64403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