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丁香 陈葳 永州报道
连日来,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按照低风险地区分级分区全面开工的要求,实行中风险分级分区的防控标准,千方百计给政策、出实招全力扶持企业应对疫情挑战、恢复正常生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企业、稳就业、稳经济,化“危”为“机”,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就业需要。
乡镇组织的务工群众到顺林模型公司参观。
稳定就业保民生
“因为疫情的发生,我们面临的是暂时的‘危’,我们要善于在‘危’中找‘机’,化‘危’为‘机’。”这是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连日来在走访企业时对企业负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沿海很多企业要么无法如期开工、要么为了防控需要委婉拒绝外地工人返工。这就意味着部分农民工特别是贫困户农民工将陷入失业、失去收入返贫的境地。与此同时,因为疫情,县内很多企业面临着用工荒,复工复产难度增加。
2月27日,涛圩镇组织了70余名剩余劳动力去参加面试。
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和县内企业用工荒的矛盾,也为了让全县的企业不因为疫情影响生产,江华县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对2月底以前到园区企业或者到乡镇扶贫车间上班且连续上班三个月以上的员工给予300元/人的一次性补贴。同时,还承诺,从2020年2月起至6月,免征全县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从2020年2月起至4月,减半征收大型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对受疫情影响,连续3 个月累计亏损的规模企业,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会保险费。
除此之外,江华还针对疫情对广大民众提供了“不见面”的线上招聘服务。通过江华园区就业、江华人社微信公众号、永州智慧就业平台发布园区企业最新招聘岗位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简介、招聘岗位、福利待遇等。目前已发布11期岗位信息。
疫情发生后,每个村安排一个村干部作为招工联络员,对村里劳动力求职意愿进行摸底、统计,并在县镇村三级“连心桥”微信群发布园区企业岗位需求信息。
“我去年在广西贺州市信都打工的地方到现在也没有开工,叫我们暂时不回去上班了。在家里闲着一个多月了,没有事做,就没有收入啊。镇里包车免费带着我们到高新区来应聘,是帮了我们大忙了!”2月27日,该县涛圩镇新大山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冯世雄,在进入位于江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盛华达公司参观面试时高兴地说。从2月24日起至2月27日,全县有16个乡镇组织了600余人到高新区各家企业参观、开展露天面试,进行现场对接,其中有400余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春节期间,高新区各企业共新录用了1116名员工。
从减税降费到各项补贴,从线上招工到返岗直通车,这些政策举措,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中小企业“火力并开”
江华贵德集团800余员工自复工以来,已经习惯了新的“入厂姿势”:测量体温、洗手消毒、逐个进场。
“员工返工情况良好,今年不会因为疫情而裁员、降薪。反而因为订单的增长,我们今年又多招了100名新员工,为县里因为疫情不能到沿海打工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贵德德集团董事长喻贵介绍说,“因为疫情,集团2月7日复工以来,以每天20万片的日产量生产,供不应求。我们的产品产业链上的配套产业也因此稳定生产。机器开动,产业链都稳定了。”
与此同时,大圩镇军田村的小微企业——腾翔竹签加工厂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机器轰鸣声中,竹木转瞬间变成了竹签、牙签。“我已经在这个厂上班一年多了,每月工资3000多元,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影响我们开工复产,我的工资也没有少。”4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莫乙莲是该村的村民,对能在家门口务工表示满意。
“因为疫情,很多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村民因为交通和防护需要,不能到外面打工了,我这个竹木加工厂技术含量不高,可以为他们敞开大门,让更多的贫困户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竹木加工厂的老板欧阳成说,他的竹木加工厂现已经建成2000平方米的厂房,修建了500米的产业便道,引进竹签加工设备32套,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4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6人。
随着江华高新区的规模企业和乡村小微企业“火力并开”,人们熟悉的红火场景逐渐回归视野。截至2月27日,江华高新区144家园区企业复工130家,复工率90%,返岗人员12804人。新入职人员1116人。全县234家扶贫车间已复工复产211家,复工率达到90%,返岗人数5368人。县内105家规模工业企业复工99家,复工率94%,返岗人员9812人。
采访中,在江华投资兴业的企业家纷纷表示,江华政府的措施到位,服务一流,营商环境令人无可挑剔,疫情对江华经济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风雨过后见彩虹,寒冬过去是春天,江华社会各界积蓄的能量将井喷式释放。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陈葳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