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蓝山塔峰镇东侧村今年51岁的彭国亮,是当地地地道道的篾匠。祖上三代都靠做竹制品为生。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学会了编竹子。后来,彭国亮南下广东、东向浙江,辗转多地打工,都是靠这门手艺。因为没找到方向,尽管勤劳付出,彭国亮也没能攒下积蓄。但他一直努力寻找致富的机会。因为竹编手艺好,彭国亮20多年前曾在珠海一家油纸伞生产企业做过技术管理。2011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敏锐地发现这个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便鼓起勇气回乡创业。彭国亮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又加上银行贷款,才找齐10多万元启动资金。租好厂房,招来工人,他便把技术倾囊相授。
每天天刚刚亮,彭国亮就来到村后的大山,这里漫山遍野的楠竹郁郁葱葱,正是制作竹制油纸伞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制伞的选材要求很严,竹子至少要生长三年以上,砍伐下来的竹子到制成油纸伞,要经过上百道工序……
传统的生产工艺不能丢,但产品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还得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基础性、机械性的工序,需要用机器代替。没有现成的机器,彭国亮就自己设计、摸索、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产品工艺过关,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有日本的客户通过贸易商找到他,指定要他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人手有些吃紧,彭国亮又主动吸纳村里的贫困村民来做工。
彭国亮的作坊去年产值100多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今年虽然因为疫情,国际市场受到影响,但国内市场来势不错。他准备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时刻新闻记者 于佳丽 通讯员 蒋军林 唐勋江 黄少友 孟江兵)
来源:红网
作者:于佳丽 蒋军林 唐勋江 黄少友 孟江兵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