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8月21日讯(通讯员 胡国际)近年来,零陵区接履桥街道四达亭村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产业特色鲜明、乡村旅游活跃,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乡村“新衣穿起来”“腰杆挺起来”“颜值靓起来”,有效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笔者从零陵古城出发,从宽阔的城市新干线转上一条条新铺的沥青路整齐平坦,仅用了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四达亭村。一路来是满岭的绿树和油茶林,掩映在葱绿树林和金黄稻田中的红瓦白墙的农舍不时从眼前掠过。好一幅江南农庄画卷。
2018年以来,四达亭村村支两委一班人,对四达亭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建设,使该村既富有乡村韵味,又不乏文明气息,成为零陵区“整洁美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示范村。
“我们将争取到的6000余万元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全部投入新农村建设中,这笔钱为村里改善人居环境注入了活水,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谈到四达亭村建设初期的经历,村支部书记激动地说。
利用扶持资金,四达亭村先后改善了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修建排水渠3500余米,新建柏油路5公里,由专业绿化公司通过招投标具体实施,目前,该沟段栽植紫叶藤27000余株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村西岸100亩沟坡栽植的5700棵美国红枫已绿树成荫,三年后,每株将产生经济效益100元以上。见缝插针补栽紫薇、紫叶李、黄金槐等观赏类苗木,让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呈现在多彩的农村公路上。栽植高杆木槿、金叶女贞等观赏植物3000余棵。另外,村里的人畜喝水、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等问题也全部予以妥善解决。村支两委一班人在村里设立了垃圾点,并有人专门负责清运垃圾,推行“户分类、村收集、街道转运”的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彻底治理。面对排污这个老大难问题,村支两委一班人在全村全面铺设排污管道,使原来村里的污水全部由明排变为暗排,彻底消除了村里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的现象。
乡村美不美,环境卫生是关键。为了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干净、舒适、宜居,四达亭村一边大力整治村里的公共环境卫生,一边打造绿色乡村蓝图,不断优化全村发展环境,增加村民幸福感。“以前村里的卫生情况比较差,村民们习惯把杂物、垃圾等都堆放在门前,显得特别脏乱。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早上6点开始,村里会有专人上门收集垃圾,再运往指定的垃圾点。不但整个村子干净了,村民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刘明说起村里卫生状况的改善,别提多高兴了。
暑假来临,短途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游客到广阔的乡村尽情撒欢,在披绿的田园畅快呼吸,品乡村之美、享健康人生。乡村旅游消费的升温,既能稳就业、扩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可谓“一举多得”。新建村民宿10家,农家乐22家。49岁的刘群红返乡创业,精心打理着这家民宿。他说,外出务工时最思念的就是村里的古屋、老树、潺潺流过的清泉,以及那些经岁月风雨侵蚀却依然完好保留的拴马桩、石马槽、大磨盘、功德碑。如今,这一切成为民宿最吸引游客的景致。
“4月22日恢复营业,生意越来越好,已接待了冷水滩、东安、祁阳自驾游的客人。”在刘群红看来,暑期是民宿运营的好机会,15间房已被订到了8月底。为了让游客住得放心,他每天扫洒庭院、雾化熏蒸,对所有用品尤其是客人有可能接触的用品进行严格消毒,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餐具、座椅等做到全覆盖。目前只接待单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严格检查健康码,还自备了体温枪和口罩,每天对所有游客、工作人员进行测温登记,防控和运营“两手抓”。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就地就业、参与经营,使贫困群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拓宽就业渠道、均衡利益分配、促进增收致富,实现真正的“授人以渔”,促进贫困户富起来、产业兴旺旺起来。
在村庄环境面貌发生变化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刚从地里摘西瓜回来,还没顾上收拾家哩。”说话的是四达亭村村民邓泉。走进他家,只见家具摆放整齐,地面也全铺上了瓷砖,干净整洁。邓泉家是村里评选出来的星级文明户之一,一家生活和睦,家里种了4个西瓜大棚,仅这一项,一年可收入十几万元。
在四达亭村服务中心楼后,还有一座在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前大楼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后,将集村史展览、文化礼堂、村里红白喜事等场地为一体,这将成为四达亭村提升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素质的精神加油站。
来源:红网
作者:胡国际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