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永州8月28日讯(通讯员 杨丁香)几年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苍梧村的贫困户李亚妹因为先天言语残疾(哑巴)在家务农,家里的3亩水田种水稻、2亩旱地种花生玉米,但是即使收成好,也只够一家人糊口。自打进了江华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务工以来,李亚妹迎来了新的生活。
2017年,江华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与2012年注册的江华绿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就业培训,引领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从2017年起,李亚妹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种烟大户种植烤烟领取土地“租金”,自己到山青生物公司务工挣“薪金”,加上丈夫打零工的收入,除去开销,一年还可以存上3万元。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李亚妹手舞足蹈地比划:“感恩山青公司老总黄民山!”
8月26日,笔者来到位于涛圩镇涛圩村的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访李亚妹比划的黄民山。进入厂区,黄民山正在指挥工人打包秀珍菇发车至深圳:“这条线是上个月才开通的,每件(40斤)批发价250元,比广州那边每件多了30元,新开辟的销售线路,马虎不得!”
忙完事,坐在简易的会客厅,黄民山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打开了话匣子。今年43岁的他,高中毕业后也曾是南下打工的一名普通务工人员。那几年三点一线的打工生涯,黄民山除了体验到打工的艰辛外,还收获了爱情,妻子是自己的工友也是高中同学。2002年,随着第一个孩子的降生,黄民山不想继续在外漂泊了,他想给孩子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当年底,黄民山携妻带子回到家乡江华涛圩镇石寨村。
黄民山的出菇车间一角。李忠林/摄
因为村里有种烟的传统,回乡第二年,黄民山决定种植烤烟。种烟是一门精细活,育苗、移栽、施肥、烘烤都有很有讲究,日晒雨淋是基础,辛苦还没有回报也是常事。这对于一个从没有真正务过农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极大的考验。辛苦了一年,钱没有赚到,却让黄民山认清了一点:自己不是种植烤烟的料。
黄民山决定另谋出路。2004年,正好有个亲戚办了一个食用菌厂需要人手,邀请黄民山过去帮忙。黄民山欣然前往,接种、装菌袋、控温、控湿……看着一朵一朵蘑菇从菌袋里破土而出,黄民山有种异样的感动!他知道,这才是自己终其一生的事业!因为喜爱,所以用心!几个月后,黄民山不仅把种植蘑菇的全部工序烂熟于心、而且实践中得心应手。当年底,亲戚因为无暇顾及,又看黄民山确实对种植食用菌热情满怀,决定把厂子转给他。取得妻子的支持后,黄民山把夫妻俩多年的打工积蓄拿出来还向家人借了钱筹集了5万元启动资金接过了厂子。资金、技术、场地一应俱全,黄明山激情满怀,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创业之初,为了节约成本,只雇了4个人帮忙。白天他骑着摩托车,到附近农村挨家挨户收购稻草作原料,蘑菇产出后,他和妻子半夜起来采摘,工人要天亮后才来做事,这期间他和妻子就一车一车地将蘑菇拖到集市上外销。那段时间,自己和妻子的双手都被磨出了血泡,再后来血泡又变成了老茧,忙起来,连饭都经常顾不上吃。那段时间,虽然辛苦,因为有钱赚,夫妻俩都格外有干劲儿。然而,黄民山很清楚,自己接手这个小厂子就是个小作坊,企业规模、技术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建档立卡贫困户梁任凤正在山青生物菇棚采摘蘑菇,她每天工资又70元。 李忠林/摄
如何改变?还是要扩大规模。
2008年,他到大石桥乡租用了乡里的粮站,购买了拌料的机器和相关设备,把弃用的粮库改装成菇房,同时进一步创新经营方式,主动联系食用菌种植大户,建立诚信合作关系,抱团解决销售问题。“合作共赢,不但让我的厂子发展壮大,还因为跟其他食用菌种植大户一起合作,产量大增,订单增多,价格也上去了,大家都尝到了甜头。”
2012年,因为粮库要拆除,他又另觅新址,找到了涛圩镇涛圩村租了40余亩地,搭建了简易菇棚,并在县里科技局的引导下,牵头组织当地的食用菌种植大户成立了江华绿瑶食用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400万元,成功引进了产量、口感俱佳的秀珍菇菌种,正式迈出了规模种植的步伐。2013年,合作社的姬菇和秀珍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2014年,合作社又成立了党支部,积极响应县委和县政府“四个三”产业扶贫政策,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帮助菇农和附近的农户脱贫致富。
随着食用菌厂日益扩大,简易厂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了。怎么办?规模化生产外还要标准化生产!
2017年3月,黄民山正式注册了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既然是标准化生产,首先得有标准化厂房!一边推平原有的简易厂棚,一边搭建钢构式大棚。不到3个月,山青生物就建好了2条日产1.6万棒的标准化食用菌棒生产线和无菌接种室,还建了恒温养菌室和鲜菇冷藏室。出菇房内则采用立体化栽培,设计封闭式厂房,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湿控等设备,创造人工环境,实行周年华化栽培,生产出安全、绿色、标准的食用菌。科学就是生产力,当年,机械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就增加了50%。收入大增,帮忙做事的农户工资也大幅增加,从2004年每月4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天80元。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此,黄民山在发展自己的公司的同时,鼓励周边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投入到食用菌种植中,只要他们打电话,他都不遗余力上门手把手传授经验和技术。大石桥乡安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爱贵是合作社成员之一,2012年就跟着黄民山学种蘑菇了,去年他回村搭起了4000平方米的钢构出菇房,年种植达10万袋左右,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同样是贫困户,吕军莲的创业之路要艰难一些,只搭建了三个简易的菇棚,山青生物为你扶持她,主动赊给她菌棒,免费提供种菇技术,还把她吸纳进合作社,鲜菇统一销售。“种菇十五年来,我已经带了40多名徒弟,这些徒弟有贫困户、有青年农民,但无一例外,都已经发家致富了。大家成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说起这些徒弟们,黄民山一脸欣慰。
除了带徒弟,黄民山还有更大的“野心”!不仅要自己发展壮大,还希望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因此脱贫奔小康!还要带动全县成为食用菌强县!那是作为食用菌企业的责任担当!
今年年初,中南大学驻江华大圩长山村的扶贫队准备帮助村里发展产业。黄民山与他发展起来的几个种植大户合计了一下,筹措了600多万元的资金跟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队谈合作,结果双方一拍即合,从签合同到租地建厂,不到半个月。春节过后,由黄民山与几个股东和中南大学共同投资1000万元、占地50亩的新山友生物大圩分公司就在大圩木园井村拔地而起。按照合同规定,山青公司每年分红8万元给长山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为长山村和木原井村的农户和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稳定脱贫。今年4月份,该厂已经出菇了。据统计,山青公司在涛圩和大圩的两个食用菌厂共解决了近百人就业,其中有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江华由最初的十家农户发展到现在的二百多家农户种植食用菌,江华姬菇每天销售到广州达60吨左右,占据了广州95%的姬菇市场。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