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易地扶贫搬迁圆了几代人的安居梦,开启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永州市对20338户81739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2016年到2018年分3个年度实施,共投入资金46.54亿元,其中集中安置项目168个,集中安置12862户,分散安置7474户,并投入资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帮助搬迁户后扶产业、就业稳岗,真正让他们搬新家、走新路、过上新生活。
搬新家 有新房 住新居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特别是通过建设168个集中安置项目,将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等环境恶劣、有安全隐患的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周边及中心村集中居住区等交通方便的地方。通过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解决搬迁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位于道县乐福堂乡最北边的到江源村,只有一条进村道路,山高路远,沟壑纵横,距离乡政府21公里,9个自然村824人散居在半山腰上,村民的房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木屋或土坯房为主,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袭,一些房屋已成危房。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道县决定采取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的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113人。
“只花了1万元,我们一家4口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洋房,感觉像做梦一样。而且安置点离乡卫生院、小学都很近,老人小孩就医就学很方便。”贫困户罗来顺感慨万分。
安置点远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规避了自然灾害风险,搬迁群众人居环境和生活状况明显改观。集中安置在小城镇附近的搬迁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办新厂 换新业 走新路
房子建好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安置点结合实际,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后扶产业。扶贫车间、龙头产业、园区企业、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等后扶产业就业体系逐步建成完善。部分贫困群众从传统的农耕生产中脱离出来,灵活选择就业,增收方式由“靠土吃饭”“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向“农旅工商共同发展”转变,极大地拓宽了增收门路,直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及兜底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冷水滩区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搬迁户进行科学安置,其中普利桥镇建设集中安置小区1个,高溪市镇和岚角山街道飞跃村分别设立一个安置点,共安置95户329人。围绕“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倡导“扶贫先扶志”,激发搬迁户的内生动力,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措施,促进搬迁户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冷水滩区联席办与普利桥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多方协调,2020年4月引进了冷水滩区普华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作为“扶贫车间”。该企业是生产塑料花的外销企业,产品订单多,就业方式灵活,技术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非常适合贫困户工作,车间正常开工需要120名工人。目前试产已吸纳普利桥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搬迁户32人,待后续产能全面恢复,还可以吸纳约90人就业,优先安排安置小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就业。像这类的扶贫车间,冷水滩区还有18家。
岚角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户陈小柏一家3口人,他在村里扶贫车间务工,每天130元,2019年做工218个,年务工工资收入达到28000多元,另外,他还种了4.8亩水稻,养殖了153只鸡鸭,管理2.9亩的鱼塘,年收入近4万元。妻子唐翠云通过村委会介绍就业,在九嶷山学院务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年收入近2万元。女儿陈艳美,大专毕业,在广东深圳全优加早教上班,月工资3500元左右,年收入超4万元。全家年收入约10万元,实现稳定脱贫,即将迈入小康行列。
新生活 新思想 新斗志
漫步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新村,67栋红砖青瓦的二层小洋楼有序排列,蔚为壮观。“这里是70户瑶族贫困户298人的新家园,一楼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二楼是契合勾蓝瑶村旅游发展的民宿项目。”乡党委书记杨林侃侃而谈。
穿着印有“勾蓝瑶寨篮球俱乐部”衣衫的搬迁户何凤军热情地邀请游客参观他的新宅。他欣喜地介绍,有了新房后也有了干事的信心,今年种植了30亩沃柑。“政府给我贴息贷款了10万元,进果园的50米路修成了水泥路。女儿考上大学后,政府还资助了我6000元扶贫助学金。农闲时,我还与村民在篮球场上较量较量。”
2018年3月,宁远县柏家坪镇曙光新村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全省首个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的党支部。年过50的老党员钟飞飞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的主导下,居民广泛参与,制定了曙光新村村规民约,楼栋长职责、文明平安创建、卫生评比、菜地管理等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清洁卫生户”评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为激发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的热情,曙光新村设立了“荣誉菜地”,凡被评为文明户、平安家庭、清洁卫生户的可以奖励一份菜地。如今这里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大家在这里互帮互助,安居乐业。
通过设立宣传栏、宣传墙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搬迁成效、搬迁群众的感想等方面内容上栏、上墙、上家,营造正能量,引导搬迁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安置区内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邻里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等评选活动,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打造美好新家园,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顺利融入新社区、新环境,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刘思宁
编辑: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