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太阳照在东冲河上——高寒山区瑶族村落脱贫纪实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丁香 永州报道

萌渚岭腹地,东冲河上;层峦叠嶂,云卷云舒。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这个全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曾经仍有一些群众承受着贫困之痛。大圩镇东冲河村地处江华县西南湘桂边,这里大山绵延,沟壑纵横,数百名村民祖祖辈辈散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沟坎山岭之间,“地无三分平,出门就爬坡,上学就医难,住的泥巴屋”曾是这里群众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家园变迁 开启了大瑶山村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为让贫困群众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江华县在大圩镇规划建设了三个集中安置区,东冲河村搭上了这趟千载难逢的易地扶贫搬迁头班车,116户481人搬迁到集镇上集中居住,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村民李宜发现年65岁,身体残疾多病,老两口带着一个孤儿,完全依靠兜底保障生活,他现在每天下楼和老伙计们在一块坐一坐,到老年活动中心下下棋,提到易地扶贫搬迁的事儿,李宜发就打开了话匣子,“全家三口人,从海拔千米的山顶上搬下山,住进新房子,楼下有草坪,看病也方便,孙女学习也挺方便,不要租房了,我的老伴还经常从楼下扶贫工厂带些活回来做,一个月也能贴补个千儿八百的,特别要搭帮工作队,联系湖南广电的好心人,给我的新家添置了家电家具。”说到这里,李宜发这个瑶家老人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栋栋高楼,青砖黛瓦。东冲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见证着江华县大瑶山这个国家级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场的难度和高度,更承载着瑶家儿女告别贫穷、共奔小康的梦想。

家门口就业 开启了困难群众的工作梦想

曾几何时,连绵不绝的瑶山阻隔了人们谋生的路,人们出去是山一程水一程,行路艰难。如今,过去只在沿海才能寻找到的工作现在下楼就可以去上班了,“机器响,心才安”,村民在家门口过上了“太阳晒不到,大雨淋不着”的产业工人生活。

今年38岁的李松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去年还在为生计发愁,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将机电企业引进到了家门口之后,李松英第一批报名进了工厂,经过短暂的培训学习,她自己单独操作一台机器,今年疫情之后,她将自己老公赵仙保也介绍进来工作,如今家庭每月收入达到八、九千块钱了。谈起扶贫企业,李松英满脸激动,她的人生不仅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了:“现在可以照顾家里,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不用担心没活干,每个月工资按时发,以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改变命运的还有过去在大山里靠磨点豆腐为生的赵春花,随着周边邻居搬走之后生意日见凋零,一直在瑶山生活的赵春花想进工厂做事但又担心自己48岁年纪大了做不来,在湖南广电扶贫队董红反复做工作并帮助她搬出来住后,她十分满意自己在工厂的工作,过上了工人生活。

“我很满意现在自己的生活,在工厂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块钱收入,过去哪里能挣到这么多钱,我会好好地把工作做好。”赵春花如是说。

搬穷窝,换穷业。搬迁只是手段,乐业才是目的。如今的东冲河村小机电扶贫企业工厂面积近3000平方米,企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辟绿色通道,吸纳村民务工200多人,有近三分之一为贫困村民,月收入3000元以上,工厂年产值过亿,成为乡镇的明星企业,每年还给东冲河村带来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工作队又在工厂附近建起了多功能运动场和职工活动中心,还在新建成的东冲河文化活动中心开办芒果讲堂,为经济上逐步富裕的村民进行思想文化和观念上的洗礼,帮助村民尽快融入城镇生活。着力于打造这个以就业为核心的“芒果帮扶体系”的扶贫队长戴新华说:“我们的村民过去上山回家,现在上楼回家,我们要在这里建立宜居、宜业、宜医、宜学的易居新家园。”

如今的东冲河村安置小区里,草坪翠绿,路灯辉煌,有篮球场、足球场可供驰骋,也有职工健身中心锻炼身体,还能在图书室、电脑室吸取知识,寒暑假小孩有专门的文化和艺术方面课程的免费辅导,这里的生活俨然已经与城市里无二。

小蜜蜂大未来 开启了依山创业的新未来

“祖祖辈辈吃不饱,就靠卖点柴和草。”这是瑶山给68岁的贫困户盘上贵留下的印记,大半辈子在大山里兜兜转转但生活总是不宽裕。扶贫工作队到来后,发现村民抱着个金元宝,却过着穷日子。数万亩连绵大山里富集着千百种瑶医中草药植物,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蜜蜂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俱佳的百花香蜜。

去年底盘上贵和老伴远离易地搬迁的新居“安乐窝”,老当益壮开始再创业,在大山里放养了70多箱中蜂,贴补着八口之家。前不久一次蜂蜜销售近万元,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又开始电商卖蜂蜜,还买回了几十只土鸡饲养。盘上贵在大瑶山里的路越走越宽,走在已经修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面上,盘上贵的生活就像这蜜一般的甜,孙子到省城学杂技,儿子有一份护林员工作,盘上贵感慨万千,“过去总是感觉这里山高路陡林密,没什么生计好做,做什么都不方便,现在我要好好学养蜂的技术,争取再养几十箱,做最好的瑶山蜜。”呼吸着盘上贵家蜂蜜散发出花的淡淡清香,仿佛看到大自然的精灵在花丛中振翅、嬉戏,这何尝不是年过半百的盘上贵在深山里开启的又一种心态与人生!

就业和创业是生活的两种形态。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农则农。东冲河村在脱贫路上,通过扶贫工作队组织技术培训、外出学习和小额信贷等方式,部分群众开始依山创业,31岁的赵能武在山上开辟了一个养猪场,人迹罕至正好防范了非洲猪瘟,一年赚了十几万元;邓玉娇利用瑶山野生灵芝的特点,和家人投资十几万开始了野生环境下种植灵芝。曾几乎搬迁一空的瑶山村落,又开始了创业回流,焕发的是东冲河的希望和生机。

教育新气象 开启了瑶山拔穷根之路

东冲河村山高路远,从山上到镇上的小学,有30多里山路,许多家长不得已从小学开始租房陪读,既增加经济负担也占了劳动力,扶贫工作队在镇上建立了“芒果家园”的小学生学习生活管理中心,将全村30多个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集中居住管理。

为了确保这些孩子“好上学、上好学”,湖南广电扶贫队想了许多办法,着实下了很多功夫,队员董红引进湖南省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管理;挑选村里的贫困户来当生活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家的感觉;晚上专门请文化老师为孩子们辅导作业,还发动社会公益机构捐助文化用品等等。芒果家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如同宾馆一般经常保持窗明几净,两年来,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了,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了。原来普遍成绩十几二十分的现在进步到了八九十分。有两个孙女在芒果家园的贫困户邓付英感慨地说,“我自己不识字,管不好孙女,现在她们的成绩比原来好多了,也懂礼貌了,把书读好,有出息,比建几栋房子更有意义。”湖南广电董事长张华立调研时欣慰地表示要关注和持续推进芒果家园的运行,要通过教育帮助村民稳定的过上幸福生活。

看见屋,走得哭。曾经的瑶山,读书是个奢侈品。有些孩子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注定着过去一代又一代人走上了早婚早恋早产的道路和从事剥树皮、割松油等粗活。今天,又一批瑶山孩子走进了芒果家园,在这里,将经受着长达四年严格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必定会给她们成长生涯打上起飞的烙印。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罗缵吉充分肯定这是在系统性地进行教育扶贫,是真正地拔掉穷根。我们相信,这里是她们成才的起点,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改变着瑶家人的命运。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大瑶山里东冲河村的扶贫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村民人均收入从三年前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6000元,贫困综合发生率由过去的超过70%到实现完全脱贫,村支部堡垒作用增强了,村落文化活跃了,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老百姓更有劲头了。从山里到山外,这是一条搬迁之路;从穷困到脱贫,这是一条幸福之路;从文盲到文化,这是一条求索之路。队长戴新华表示:“脱贫只是瑶山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起点,我们要润物无声,综合使力,帮助群众不仅口袋鼓起来,文化和精神更要富起来!”

东冲河的脱贫正朝小康路上奋进疾行,脱贫攻坚,这个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如同阳光洒满东冲河这个千百年瑶族村落高耸的瑶山之上,正灿烂着每一个瑶族乡亲的心房。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21/02/08/898679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