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军民一家亲 汇聚百年情——红军过永州军民情相拥故事及其时代意义

1930年至1934年,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红六军团西征探路,中央红军长征突围,先后经过湖南永州,在永州写下了特殊的历史篇章,留下了许多军民情相拥的故事,铭刻在永州百姓心中世代相传,倍加珍惜。

制定发布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指示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过永州的蓝山、新田、宁远、道县、江华、永明(今江永县)等县。这一带历来是瑶、壮、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5%以上。

1934年11月16日,当红一方面军进入蓝山县之后,就广泛地接触广大瑶族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11月19日,在蓝山县境内,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部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反对大汉族主义,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指示:“我野战军今后的机动和作战,都密切关系着少数民族的问题。这个问题之解决,对于实现我们的战略任务有决定的意义。因此,各军团政治部,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到最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作出的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指示。

1934年11月22日下午,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的大林江渡过沱水,到江华瑶族自治县阳华田宿营。11月25日清晨,红九军团一万余人分两路从道县进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红九军团进入江华后,军团政治部编印了红军《告壮、苗、瑶族同胞书》,并发了通令,教育队伍要注意政策和宣传。11月29日,在红八、九军团进军江华瑶族自治县、永明县途中,红军总结在这一带工作的经验,针对这两县瑶、苗族群众多的实际,由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及《对瑶苗民族的口号》。《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指出:“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彻底的民族自决权(通俗些说,即瑶民的事由瑶民自己去决定,汉人不得干涉。在这一基本主张之下,并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争取瑶民弱小民族,对于苏维埃与红军的同情拥护与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协同动作。”《对苗瑶民的口号》提出:“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决,解放弱小民族的!”“红军是推翻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唯一武装力量,欢迎苗族兄弟加入红军!”红军途经像永明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瑶民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尤其重要。

红军在永州境内制定和发布对少数民族的指示和口号,并在民族聚居区付诸实施,体现了党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主张,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永州的生动实践。

严惩土豪劣绅,为民除害

红六军团进入新田后,即遵照军团首长的指示,在各宿营地发动带领群众到当地财主家杀猪出谷,派粮派款,将没收的粮食、衣物分发给生活困难的穷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红军是干什么的。攻克新田县城后,红军即打开城内的五户大盐铺,将食盐散发给群众;把义太隆、同济昌、罗成茂、永和昌分别经营的绸缎铺、南货铺、杂货铺和几家大富商、大劣绅家的绸缎、布匹、衣裤、棉絮、毛毯等物分送给贫苦群众。红军对一些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根据其罪恶大小给予不同惩处。红军的革命行动,使人民群众明白了一个道理:穷人要翻身,只有组织起来,走红军的道路,拿起枪杆子干革命。

爱民守纪,秋毫无犯

1934年10月22日,红军总政治部《关于没收捐款细则》规定:红军在白区打土豪时,要“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10月27日,《红星》报发表《加强连队的地方工作》一文告诫:各连的地方工作组应当经常注意纪律的检查,以自己遵守纪律和坚决执行苏维埃政策的模范给居民一个强有力的亲眼所见的经验——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

“红军纪律最严明,行动听命令,不敢乱胡行。打土豪,要归公,买卖要公平。工农的东西,不要拿分文。说话要和气,开口莫骂人。工农红军亲密团结,好像一家人。出发与宿营,样样要记清,上门板,捆卧草,房子扫干净。借物要归还,损坏要赔钱。”这首朗朗上口的《红军纪律歌》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在永州等地常唱的歌,也是红军官兵一言一行的真实写照。

红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始终买卖公平。1934年8月20日傍晚,红六军团进入新田县小源村。除先头部队开过去以外,后面的部队便在小源村驻扎下来。一会儿,整个村子都住满了红军。屋檐下面,巷子里头,空坪隙地也睡有红军,拴着战马。村前村后,村里村外,到处都布有红军的岗哨。当时田边地头到处是稻草可用来垫坐,但红军严守纪律,没有一个人去拿。

红六军团在宁远县鲤溪大枧头村宿营时,在村民卢采鸾家烧了一捆柴禾做饭。卢采鸾当时外出躲避,红军走后她立即回家,见家里什么东西都未动,只少了一捆柴禾,后发现在她柜子上留下10枚铜板,并压有一张纸条,注明烧了她一捆柴,这10枚铜板作为柴禾费。红六军团经过下灌时,将一村民米缸内的120斤大米煮饭吃了,红军按市价的两倍付了两块银圆,还写了一张纸条说明情况。由于红军使用中华苏维埃纸币,白区不通用,红军就以师为单位由供给机关沿路设立临时兑换处,并张贴告示使群众知道,专给群众办理苏维埃纸币兑换银圆手续。

1934年11月27日,永明县上江圩乡甘益村一家农户嫁女,在祠堂里办酒席坐歌堂。红八军团一部行军至此,刚要向群众做宣传,饱受国民党官兵侵害的群众惊恐万分,争先恐后往后山上跑,穿着结婚礼服的新人也不顾一切跑上了山。红军进村后,不进民房,住祠堂、庙宇和空屋,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买东西付现大洋,借东西有借有还,把全村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山上下来观望的群众看到家里的粮食、猪牛等样样都在,红军战士说话和和气气。他们感动地说:“开天辟地以来,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1934年11月22日,中央红军从宁远的天鹅抱蛋进入道县周塘营,经罗家山向四马桥那边开去,大队人马过了几天几夜。从第一支过路的红军开始,看见罗家山道路两侧都是甘蔗,就由原来的两路纵队改成单行走。驮东西的马,抬着走的大炮,只好绕道从村子后边的山上走。11月24日,军委纵队的红军从这里经过时,甘蔗地里突然窜出一头水牛来。受惊的一匹战马朝路边的甘蔗地里狂奔而去,踩倒了不少甘蔗。经清点,共损坏56根。牵马的红军战士来到村里找主人,主人彭大爷却去赶集了。红军战士把首长拿给他的大洋换成铜板,在被踩倒的甘蔗蔸上每蔸放一个。彭大爷赶集回来知道情况后,忙拿着铜板去追红军,追到富足湾,又追到四马桥。问到的红军怎么也不肯收回铜板,他们都说的是一样的话:“这是红军的规矩。”

蓝山县大汉口村是一个60多户、300多人口的村庄,地处丘陵,依山傍水。1934年11月17日,刚吃过早饭,突然,陈良顺、厉继焕两家起了火。这时正值冬初,老天也好像为火助威,刮来阵阵北风,火烟漫天,火势熊熊。村里的人从四面八方跑来救火,提水声、呼喊声、脚步声差不多把整个大汉口抬起来了。由于两家都是土屋,又是连墙共垛,楼上都堆着过冬的干柴,因此烧起来没个完,救得了西就救不了东。俗话说,一家失火,四邻遭灾。眼看就要烧着另一栋房子了。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村侧跑来一支红军队伍,骑在马上的一位红军首长看见老百姓的房子起了火,急忙跳下马,立即指挥红军战士帮助救火。这位红军首长也亲自帮着提水,奋不顾身,往火坑里冲去。红军战士非常勇敢,不怕火烤、不怕烫脚。有几个红军还打着赤脚,哪里火大、火凶,他们就在哪里出现。他们见火势越来越大,光泼水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便从其邻居家借来几把梯子,爬上房顶,掀开瓦和椽皮,堵截火路,还将楼口着火的物件丢下来,有几个红军战士甚至连眉毛、头发都烧焦了也毫不畏惧,一直到把火扑灭为止。红军首长看到陈良顺和厉继焕两家都很贫穷,现在又遭了这么大的火灾,生活越发困难,便拿出60块光洋,每家30块,要他们抓紧把房子修好。

为红军送茶做饭、缝衣纳鞋

1934年8月23日,红六军团抵达零陵县境。8月中下旬,零陵的天气仍然酷暑难当,红军战士在急速行军中,既炎热又饥渴,但他们纪律十分严明,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沿途群众见了,既敬佩又心疼,便主动送粑粑给红军吃,挑井水给红军喝。在教礼坪,龚德魁母子挑了井水给红军喝,红军送给他们一床被单和两双胶鞋。有的群众还将大米炒熟送给红军充饥。

宁远县大界乡大界村村民奉云章连续三天烧开水给路过的红军喝,红军给奉云章两块银圆作为茶水费。奉云章非常感动,感叹天底下有这样好的军队。云潭乡盘石圩村民周石保见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深受感动。周石保购买了600斤柴禾为红军烧开水,还烧起熊熊大火给红军取暖。周石保的父亲把仅剩的两斗米用灶锅煮饭给红军充饥。云潭乡云潭村村民奉土龙也煮了两灶锅米饭给红军充饥。

红九军团占领江华县城时,很多老百姓腾出房子给红军住宿,群众纷纷扛木板、竹子,有的拆下门板、床板,帮助红军铺架渡江浮桥。桥头铺赫洞村农民蒋荣辉的母亲夜以继日赶做布鞋送给红军;三里桥农民蒋世豪连续4天4夜为红军砻谷筛米;工人李三强日夜为红军战士赶制茶盅、饭碗。

红34师从道县退到千家峒瑶山时,道县保安团穷追不舍,红军战士连日苦战,又饿又累,极度疲劳。这时,永明县刘家庄朱建生等一些瑶族青年,不顾危险,把红薯、玉米、饮用水送到正在与敌军作战的红军身边,鼓舞了红军战斗意志,杀敌精神高涨。

为红军提供船只、架设浮桥

1934年9月1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长征过道县。左、右两路红军分别从四马桥、西源出发,拟经茶园、洲背两个渡口横渡潇水。左路红军经后江桥、黄家、七十弓,于中午时分到达沱水东岸的茶园渡口。这时,防守在这里的“铲共义勇队”早把渡船藏匿了,沿河两岸的民船也在保长、甲长的责令下被沉入河底。敌人凭借有利地形,企图阻止红军渡河。在红军先头部队的凌厉攻势下,防守渡口的“铲共义勇队”很快溃败。红军来到渡口,一时无船可渡,湘敌第16师王东原部在后面死死地咬住红军不放,形势十分危急。军团长萧克很焦急。侦察员找来一个老汉,但他不明白红军是什么队伍,心里十分害怕,不敢回答问话。后来军团首长再三说明这支队伍是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队,他终于打消顾虑,答应帮助红军寻找船只。经这位老汉指点,红军战士从河中打捞起沉船,又迅速找来木板和树枝,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很快架好了一座3米多宽的简易浮桥,让红军大部队顺利地渡过了沱水。

红四团为进攻道县城急行军赶到潇水东岸。在行军途中,两个挑担的农民得知他们是攻打道县的红军,主动告诉红军道县城里的守卫情况和应该如何偷渡过河的注意事项。当时守城国民党军已经拆毁用船只搭成的浮桥和东岸固定用的铁链,所有船只或沉江或拉到西岸。蔡如燕(后来改名蔡子奎)、黄玉祥、王志生、邓告告、周六崽、何友友等当地6位群众在知道红军是保护穷人的队伍后,冒着寒冷跳入河中,有的帮助把船只从西岸推到东岸,有的帮助打捞船只,然后帮助固定铁链、架设浮桥。新中国成立后,该渡口被命名为“红军渡”。时任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倘若不是两个挑担的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的情报,又假如没有群众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样快地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老苏区,群众放哨、报信、抬担架、救护伤员已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事。如今在新区道州,又出现了同样的情景,致使人民子弟兵所向无敌,可见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是多么珍贵!”

为红军带路和挑运物资

1934年11月20日上午9时许,红一军团一部从宁远县冷水铺进入桐山乡姜吉昌村,其中有部分红军在此宿营。次日,红军离开姜吉昌村时,该村村民姜学玉见红军纪律严明,和蔼可亲,就主动为红军带路,他带着红军经荷叶塘、猪头山、葫芦淌、五里桥、七里岗、天堂圩,在天堂圩宿营两晚。11月24日晚过潇水,因浮桥已拆,红军用铁索拴住门板,人踩在门板上过河。红军过完潇水后,在道县与广西交界的蒋家岭与国民党追兵相遇。双方发生激战,在战斗中姜学玉被冲散,后被国民党兵抓去,强迫他去当兵打红军,姜学玉坚决不从,于11月28日深夜逃脱。12月12日回到家,历时22天。官桥乡淌下村乐福祥,给红军带路,一直带到道县县城,来回约130公里路。官桥乡兴旺村村民王田杰在地里挖红薯,看见红军从东城乡的庄屋方向开来,他一点也不畏惧。刚到兴旺山村时,一名红军指挥员问王田杰:“老乡,我们是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是专门为老百姓做事的,你是否熟悉去天堂圩的路?”王田杰看见红军有说有笑,平易近人,于是爽快地回答:“我是本地人,每逢赶集,都要去天堂圩卖土特产品,路当然很熟。”于是,他主动为红军带路,还为红军扛一支长枪。到天堂圩后,王田杰带红军找到一个土豪家,开了他的粮仓,杀了他家的一头猪。王田杰吃完饭回家前,红军还给了他一吊辛苦钱。大界乡过水岩村村民杨福良帮助红军挑东西,从大界一直挑到道县四马桥,行程35公里,红军给了杨福良3块银圆作路费,杨福良非常感动。湾井乡畚箕窝村的李树仔两次为红军挑东西,第一次从畚箕窝挑到道县四马桥。红军交给李树仔一张路条,说要是后面路过的红军叫你挑东西,你就把路条给他们看;第二次仅挑到梅岗乡桂里源村,红军共给他两块银圆、10公斤和几斤花生。李树仔非常感动,认为红军爱护百姓,如给地主、土豪挑东西,报酬仅为红军的三分之一。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有一根扁担,简陋朴拙,斑驳乌黑,它来自湖南道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在它的背后,有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央红军攻占道县,准备启程抢渡湘江时,当地老百姓不但夹道欢送,更有不少人抢着为红军挑担。一位叫罗素珍的农村妇女,当时30岁出头,她毅然告别亲人,用一根把扁担,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随红军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罗素珍幸运地活了下来,虽然负伤多处,但肩上的担子却一直没有丢掉。湘江战役后,红军劝说罗素珍回乡,可她拒绝了,这位一路上备受红军长征精神感染的坚强女性,在接下来的40天里,走过了三个省17个县,行程2500多里,硬是把红军送到了贵州境内。

收留、救护红军伤病员和失散人员

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红军一路行军打仗,伤病员的安置十分困难。红军长征在永州,沿途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收留、悉心救护红军伤病员和失散人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1934年8月27日,红六军团离开白果市的第二天,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抓获红六军团10名掉队伤病员并将其杀害。同日,农民邓其明不顾杀头坐牢的危险,将另一名病倒在黄珠田大路边的约十八九岁的红军战士、江西人张义保救护下来,藏到自己家里。邓其明怕国民党反动派知道,就把张义保白天藏在山上,夜晚接回家中。热茶热饭相待,并为他挖药治病。时过3天,张义保病情好转,饭量增加。但这件事还是被国民党阳明山区团防局主任全鹤龄知道了,派保安队副队长罗文喜和恶霸唐有贤、邓三多带了10多个爪牙向邓其明要人,邓其明不承认,他们就威胁说:“你不交,就把你上雷公尖(一种酷刑),并要把你的屋烧光,把你全家杀光。”同时布置暗哨。8月29日天黑后,张义保从山中回到邓其明家时被抓走。罗文喜在他身上搜出了四块银圆,给了一块给刽子手唐有贤。唐有贤当晚把红军张义保押到桐梓皂杀害了。邓其明悲痛万分。

1934年11月中旬的一个傍晚,细雨霏霏,寒气袭人。蓝山县牛形村,家家户户都已亮起桐油灯。这时,两个红军战士抬着一个伤员正朝村里走来,刚好碰着帮地主上山砍柴回家的周愿林老头。原来,这些红军战士是红军随军医疗队的,有一个战士在战斗中四肢被烈火烧伤,行军途中又没有医院,他们想把这位伤员寄在老百姓家。周愿林当即表示愿意接受受伤的战士在自己家养伤。第二天几个坏人闯进村里来搜查,周愿林担心不安全,便找来一个穷苦农民,偷偷地抬着伤员转移到后山大岭,并搭了一个小草棚,铺上一些干茅草,让这位伤员住下来。周愿林每天要儿子周景发提个篮子假装找野菜或砍柴,把饭送到岭上给伤员吃,送草药给他治伤。周愿林对这位伤员体贴入微,耐心护理,半月后,伤员伤势渐渐好了一些。一天,周愿林照常给他送饭、送药,已能走动的伤员知道周家的生活也很困难,便要求离开这里。周大伯没有同意。又过了几天周愿林的儿子周景发去送饭,发现草棚里没有人,一家人四处寻找,才在离家不远的塘下村把想出来自己弄点食物的伤员找到。周愿林在伤员的再三要求下,把他介绍给一个姓洪的裁缝师傅当学徒,有人盘问时就说他是洪裁缝的侄儿。在周愿林的精心治疗和洪师傅的掩护下,过了八个月,这位红军伤员的伤已经完全好了。周愿林在再三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将红军战士化装成裁缝师傅离开了牛形村。走时,周愿林送给他一双新布鞋,要他穿在脚上,好去找自己的部队。

宁远县下灌乡下灌村贫苦农民李学连把腿受重伤的红军战士刘进喜背回家,天天为他寻草药治伤。李学连单身一人,比刘进喜大20岁,两人相依为命。刘进喜在该村贫苦农民掩护下落了户,直到1950年李学连病逝,刘进喜为他送终后才回到江西。湾井乡东安头村贫苦农民李福林,看见脚负重伤掉队的红军战士郑成才,便将他背回家治疗脚伤。郑成才少言寡语,为人忠厚老实,其祖籍是广东省怀集县人。经过3年的治疗,郑成才脚好后给富裕人家帮工,并在此落户结婚,生儿育女。湾井乡湾井村邝双富之父邝某,每天天刚蒙蒙亮便要到村后面的山里拾狗粪。1934年11月22日清早,他在山边拾狗粪时,突然发现一名受伤的红军躺在杂草丛中,身旁还有三名红军战士守护。邝某走到他们跟前问明原因。一红军战士回答:“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这位腿和身上受重伤的是我们连瞿指导员。您老是否给予帮忙收留瞿指导员?”邝某听到红军战士介绍,看见红军指导员的处境后爽快回答:“愿意将指导员接回家养伤。”瞿指导员是浙江省人,他将腰上的一支手枪和一支冲锋枪交给三名战士,然后挥泪告别。邝某将瞿指导员背回家后,天天为他寻药治伤。光阴似箭,这一住就是8年,1942年秋伤好后瞿指导员才回到浙江。1934年12月15日,腿部负伤的红三十四师第一百团警备连战士唐明德、陈正清、刘南保、花机关4名战士抬着身负重伤的参谋长王光道来到鲁观乡的花盘洞、上洞登村养伤。当地的群众收留和掩护他们,并为他们挖草药治病治伤。

1934年冬天,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广西灌阳完成掩护主力强渡湘江的任务后,其余部沿都庞岭山麓向南转移,12月10日在桥头铺抢渡牯子江渡口时,遭到国民党保安军伏击,师长陈树湘英勇负伤后视死如归壮烈牺牲。激战中,有4名红军战士重伤掉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艰难行走到赫洞村后禁山旁时,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再也不能行走了。此时,赫洞村农民游用材挑禾草回家看见了红军伤员,没有多想,就悄悄地将他们背回家中。全家人立即动手,熬姜茶,喂米汤水,将伤员救醒,并用自家平日舍不得吃的食盐化水为他们清洗伤口,又采来草药包扎,使4名红军伤员逐步脱离了危险。在他们养伤的日子里,游用材冒着全家人被砍头的危险,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查和保长的多次查探。4名红军伤员也担心游家的安危,准备离开游家,游用材坚定地说:“有我在,就有你们在,放心吧!我一定想办法对付他们。”后来,在情况极端险恶的时候,为了不暴露红军伤员,他将他们隐蔽到村后岩洞里,全家5口人悄悄地轮流给他们送饭、送药、送茶水。为了给伤员治伤,他砍柴到沱江卖,然后买药回来;为了不饿着伤员,他自家挖野菜掺糠吃,节省下的红薯蒸给伤员吃;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以便早日恢复健康,他想方设法弄点荤菜,寒风刺骨天也下河摸鱼捞虾,双脚都冻裂出了血……经过半年的精心护理,其中3名红军伤员恢复了健康,决定去寻找部队。游用材准备了一些红薯干和几块银圆,送给他们在路上吃和用。临别时他们分别送给游用材1个挎包、1枚手雷和4枚中华苏维埃纸币作为纪念。剩下一位年龄最小的红军(16岁左右),也在8个月后基本恢复了健康,后来在江华沱江鱼塘坡村安下了家。沱江阳华田村人伍灿林,冒着生命危险救下红军小战士张德福,并且把他带回家里收养达四五年之久。后来,张德福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返回老家江西。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红军过永州,军民情相拥,亲如一家人,汇聚百年情。由于军民互助,同敌军奋战70余次,成功粉碎敌人围追堵截,为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至今,永州人民无不怀念。1934年农历10月18日,19岁的宁远大界村民奉运德与爸妈救治两名在下灌虎形岭战斗中受伤的红军,并掩埋好一名战斗中牺牲的红军。该无名红军墓,已成为大界乡百姓每年清明节公祭祭扫。2019年4月,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将陈树湘烈士墓由原址迁入道县烈士纪念园。每年的9月30日全国烈士纪念日,道县举办公祭烈士仪式。2021年3月,永州市政协编辑出版《陈树湘烈士专辑》,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宁远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骆友星,退休36年来,每到清明前,他都会来宁远县烈士陵园宣讲红军革命故事,风雨无阻,累计听众达30多万人次,多次被评为全省党史教育先进个人。零陵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称赞为“开创全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先例”,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中央党史部门和国家教育部门在全国予以推介。

(作者王明兴 系永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明兴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21/06/15/953298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