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时间: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
打卡地点:零陵、道县、江华
宋开禧元年(1205)杨长孺阳华岩题名拓片。
嘉庆《零陵县志》所载杨万里《大儿长孺赴零陵簿示以杂言》。
杨长孺《小飞来亭》诗刻。
一
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大事:
北方的金章宗接到官员上书,言自古以农桑为本,而今商贾之外,又有佛、老与其他游食,浮费百倍于古。以致青黄不济之时,流殍相望,这是末俗伤农之故。章宗遂乃下令,禁止自行披剃为僧道。
后来成为南宋著名文学家、慈善家的刘宰,登进士第。
心学开创者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
大儒朱熹才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出来,再把《孟子》上升到“经部”,和《论语》汇集到一起,统一注解,作为一套书刊行问世,遂有“四书”之名。
南宋著名天文学家黄裳进献天文、地理等八图,其中,天文图被刻石在苏州文庙,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时间最早的古代石刻星图。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一书出版。
湖南一个多槠树、多沙洲的城镇槠洲,被正式定名为株洲。
……
也就在这一年,一个三十三岁的青年从浙江临安出发,赶赴湖南零陵县,担任主簿。
而此时,他的父亲刚刚出使金国归来,按道理作为秘书省长官,应该为刚刚修成的《孝宗日历》作序,可是,左丞相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人,其父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皇帝对他进行抚慰,并让他的长子恩封,来零陵任职。
这个青年叫杨长孺,字伯子,刚与吴氏结婚,就入仕。后擢经略广东,迁福建安抚使。理宗绍定元年起判江西宪台,寻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而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万里,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后来进宝谟阁直学士、进封庐陵郡开国侯。
出发前,杨万里对杨长孺说:零陵又名永州,是舜葬之地,是潇湘之源。而我们父子今生都跟零陵有缘,三十一年前我曾出任零陵县丞,在那里有幸拜谒张魏公(张浚),得其指点,至今保持廉名。现今你又去那里担任主簿,希望你务必像为父一样,克己奉公,勤俭勤勉,做到无愧于朝廷,无愧于祖宗。
由于当年生病未能进京应试,杨长孺心里总有一种阴影,好像自己入仕是沾了父亲的光。尽管他腹有诗书,但在父亲面前还是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鲁莽,因此听了父亲的话,只好点头称是。
杨万里宦海沉浮几十年,对初出道的大儿子似乎不放心,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好官易得忙不得,好人易做须着力。
汝要做好官,令公书考不可钻。
借令巧钻得,遗臭千载心为寒。
汝要作好人,东家也是横目民。
选官无选处,却与天地长青春。
老夫今年六十四,大儿壮岁初筮仕。
先人门户冷如冰,岂不愿汝取高位。
高位莫爱渠,爱了高位失丈夫。
老夫老则老,官职不要讨。
白头官里捉出来,生愁无面见草叶。
老夫不足学,圣贤有前作。
就这样,在父亲的反复叮咛中,杨长孺一路跋涉,正式打卡永州。
二
零陵东山,令杨长孺爱恋不已。
这座海拔只有百余米的山,不仅是零陵城内的最高峰、制高点,是香火旺盛的宗教大山,也是一座文化高峰。
东汉零陵郡太守龙伯高在此留下足迹,三国时期的吕蒙在此掘井并在山下建有吕蒙城,自唐代以来,草圣怀素栖居在东山东麓的绿天庵苦练书法,遗有笔冢跟墨池;柳宗元谪居零陵十年,开始五年住在东山西麓的龙兴寺,并常来山巅的法华寺游玩,还斥资构筑西亭,写下了大量诗文;柳宗元的同乡薛存义任零陵县令,曾在东山南麓修建零陵三亭;九十多年前的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至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时任宰相范纯仁谪居零陵,写了《谪居零陵》《零陵忆弟妹》等诗文;而与父亲有师生之谊的宰相张浚前后三次谪居永州长达十余年,经常到东山散步;其子张栻追随父亲到永州,在此成长,写下《游东山记》《双凤亭记》;前永州知府胡寅,曾在此重建永州府儒学……
这座山,像一个豆蔻年华的姑娘,散发着特有的芳香;这座山,像一个短小精悍的汉子,彰显出青春的活力;这座山,更像一个绵里藏针的老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是的,东山魅力无穷,名扬四方!
身为零陵县的主簿,实际上就是县令的助手,相当于当今的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杨长孺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掌管文书事务,协助主官管理衙署事务,可以说是一件颇为辛苦的差事.这种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是难以胜任的。
对于杨长孺来说,每天在县衙工作,总感觉有一种影子时刻伴随着自己。也许那是当年薛存义在此勤政的背影,也许那是父亲当年在此忙碌的背影,也许那是历任县令、县丞、主簿,乃至衙役,在此忠实履职的背影。因此,他的耳边时常响起父亲的叮咛。
主簿的工作除了抄抄写写,还要分析县情,并为主管出谋划策,工作量很大,人也容易疲惫。每当此时,散步就成了杨长孺放松自己的最好选择。
永州府衙在城中心,而零陵县衙在南,靠近南门和南池。南池那里有张栻为纪念范纯仁而修建的“思范堂”和“碧云庵”。杨长孺平时去得最多的地方,自然就是近在咫尺的南池和东山了。上东山有几条途径,由于县衙所在位置,决定了杨长孺上东山只能从南池北面的南麓上去。沿着山脊行走,越过东门街,继续北行,就重合了当年柳宗元从龙兴寺去法华寺的路线。
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鞭策。
徜徉在东山小径,杨长孺的心里总是难以平静。从寺庙袅袅升起的香火间、悠扬的钟声里,还有府学的琅琅书声里,他仿佛看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朝自己走来;出于对先贤的敬仰与膜拜,他拱手作揖,却发现他们瞬间化为虚无。
三
想起来零陵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杨长孺忽然想起应该给亲朋好友写写信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的好友陆游,于是写了一首诗寄给陆游。过了一段时间,收到陆游写的和诗《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斋戒叩头笺天公,幸矣使我为枯蓬。
枯蓬于世百无用,始得旷快乘秋风。
此生安往失贫贱,白发萧萧对黄卷。
今人虽邻有不觌,古人却向书中见。
猿啼月落青山空,旧隐梦寂思东蒙。
不愿峨冠赤墀下,且可短剑红尘中。
终年无人问良苦,眼望青天惟自许。
可怜对酒不敢豪,它日空浇坟上土。
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
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蜺。
渡江诸贤骨已朽,老夫亦将正邱首。
杜郎苦瘦帽擪耳,程子久贫衣露肘。
君复作意寻齐盟,岂知衰懦畏后生。
大篇一读我起立,喜君得法从家庭。
鲲鹏自有天池著,谁谓太狂须束缚。
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从诗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杨长孺写给陆游的诗歌是同样长的,陆游回诗是用杨长孺原诗之韵;二是陆游对杨长孺的诗很称赞,说他得到杨万里家传诗法。
而在杨长孺看来,家传诗法是自己必须具备的基础。因此,在收到陆游的来信之后,他感觉心里暖暖的。
心暖花开。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就是一年。
杨长孺居然将他所收辑范成大的词,编成一本《右湖词》集,交给乡人刘炳先去刊印,并为《石俪祠》写了跋。跋中说到他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随侍杨万里在常州时,范成大林四川归来,自己亲聆范成大谈论他得意的数阕词。后署“绍熙壬子六月二日,门下士修职即永州零陵县主簿、权湖南安抚司准备差遣杨长孺敬跋。”
跟陆游一样,范成大也是父亲的好友,他们三个再加上尤袤,被后人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杨长孺喜欢父亲的作品,也喜欢陆游跟范成大的作品。他不但经常收集阅读他们的作品,并尽量从中汲取力量。
杨长孺曾与南宋著名诗人词人陆游、戴复古、周必大、姜夔、赵师秀等人有交往及唱和,还与左次魏、张镃、陈傅良、刘过、释居简、曾三异等人有交往与唱和,戴复古甚至以诗称赞他:
一朝邂逅杨东山,诗声扬扬满世间。
东山才与诚斋敌,手腕中有万斛力。
按道理,他的诗歌水平应该不比一般人差(戴复古称可以跟他父亲杨万里媲美),应该写有很多诗文。同治《吉水县志》卷三四有杨长孺传,说杨长孺“卒年八十,赠大中大夫。”著有《东山文集》《知止》《休官》等文集。同治《吉水县志·书目》里也有杨长孺编的《锦绣万花谷》,可惜至今荡然无存。
很多人认为,杨长孺的文集没有流传下来,是由于杨长孺的清贫,无钱刻一印问世。
这不奇怪,杨长孺退休后,别人发现他的家“采椽土阶,如田舍翁,三世无增饰。”
采椽就是没有刨刀加工的栎木,可见他的住宅俭朴到什么程度。杨长孺病危临终前,无衣衾装殓,幸好友人广西安抚使赵师恕给他送了几匹绸绢来,才解决做衣衾的材料。
后人称赞杨长孺“门风不坠,可敬可师”。
四
每次到零陵东山漫步,我总想渴望有奇迹发生,让我的目光在某个时刻与杨长孺在零陵留下的那些背影不期而遇,因而产生一些欣喜。
可是,无论我怎么寻觅,依然如同大海捞针,毫无收获。
按道理,他在这里待了十个年头,对东山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甚至以东山为号,还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东山集》,零陵应该十分清楚他的呼吸、他的心里轨迹和他的思想脉络,应该收录过他的不少东西,为什么时隔八百余年,我居然找不到了呢?
如果说因为他像父亲一样,一生为官清廉,到最后死无丧葬费,更不用说刊印自己的文集,那么,我们只好通过跟他有交往的人的诗词作品来进行推测和研究。
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杨万里致仕(退休),回到故乡。此刻,杨长孺还在零陵主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努力奋斗着。
后来,杨长孺因工作务实,由主簿升为零陵县丞。这就创造了一个奇迹:父子先后在零陵任县丞。
由于《东山集》的失传,加上父亲杨万里的光芒,导致《宋史》无杨长孺传,历代《永州府志》和《零陵县志》也没有他的具体记载,而杨长孺在零陵期间的很多政绩、行踪和诗文,我们也无法得知。
这不仅是他的损失,也是整个宋代文学史的损失,更是永州地方历史的损失。
不过,从他流传下来的29首诗歌(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零陵任职期间,曾慕名去过祁阳的浯溪,并留下一句:
地老天荒元子宅,烟霏雾结鲁公碑。
与柳宗元谪居永州有点类似,杨长孺在零陵待了十一个年头,才挪动位子。
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杨长孺出任南昌知县。临行前,回到家乡向已退休在家的杨万里请教如何为官。杨万里还是老套路,又写了一首《官箴》的言诗送他。杨万里在诗的序言中提出做官必须要做到:一要廉,二要恕,三要公,四要明,五要勤。
杨万里的好友周必大也写了一首《送杨伯子知南昌县》给这个侄子辈:
往年饯尊公,出宰新吴县。仁爱驯桑雉,圣明遇禾绢。
君今治南昌,家学世其官。密令行教化,明庭集孔鸾。
煌煌牛斗间,宝气先后应。卓鲁聚一门,谁续职方乘。
父亲及父辈的谆谆教诲,如同一个个隐形的框架,将杨长孺圈在其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敢逾越和遗忘。
五
暮去朝来,光阴荏苒。南昌三年,一晃而过。
由于在任期间,工作勤勉,情系百姓,杨长孺赢得了好口碑。在江西安抚使张孝伯和谢提刑、俞转运使的推荐下,嘉泰三年(1203年),杨长孺升任权通判道州军州事,再次打卡永州。直到开禧二年(1206年),父亲杨万里病故,他才丁忧由道州回籍守丧。
道州,今称道县,是一座古城,中唐大诗人元结曾两次出任道州刺史,在这里驱逐劫匪、为民请愿,留下了良好口碑。而且,他还发现和命名了许多山水景观,以诗人咏之,开创了道州山水人文之旅的先河。
杨长孺对元结也十分仰慕,他之前在零陵任职时曾去过元结开辟的浯溪,现在道州的官职是权通判道州军州兼管内劝农管田事,这就让他有了追觅元结足迹的机会。
在道州任期内,杨长孺多次到道州属下县进行巡查。
江华县的寒亭暖谷也是元结在其好友江华县令瞿令问的陪同下所开辟,后人对其十分仰慕。杨长孺游览之后,对其中的小飞来亭十分感兴趣,写了两首诗,被人刻在石上:
小飞来亭二首
其一
拔地齐天可上不,倚岩危栈半空浮。
偶然忆得垂堂戒,前猛还成新懦休。
其二
阴森古木石心栽,清澈寒溪镜面开。
斗起孤峰三百尺,从今唤作小飞来。
江华的另一个人文景观阳华岩,是元结在道州期间所开创的第一个摩崖石刻景观,那里有一些唐宋石刻。
宋开禧元年(1205年),杨长孺在江华县令洪璞、县丞宗强、主簿符叙等陪同下,来此游览,留下一方题刻:
开禧元年,岁在乙丑,夏六月九日,庐陵杨长孺伯子、严陵洪璞叙玉、金华宗强周卿、南丰符叙舜工,同来。
对于永州来说,这两方穿越千年风霜雪雨而保存至今的摩崖石刻,是研究杨长孺在永期间行踪的无价之宝。那字里行间,仿佛收藏着他当年的足音。
六
离开永州后,杨长孺先后到湖州、赣州、广州、福州等地任职,官越做越大,但荷包始终是空瘪的,以至于落得跟柳宗元一样的结局:身故后家人无钱办丧事。
宋宁宗曾问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真德秀:当今有哪些官员堪称廉吏?真德秀认真思考后,答道:杨长孺,当今廉吏也!
真德秀的话很中肯,是对杨长孺的最好评价。
杨长孺深知为官之道,他曾对朋友说:“士大夫清康,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皆自此生。”他在广州任职期满,把自己积攒下来的俸禄七千婚,全部拿出来代下户小民输租,并写下一首诗:
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
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广东通志》说:“岭南长吏,独有杨长孺清白著于时,有诏奖谕,谓其清似隐乏。故长孺赋诗,有‘诏谓臣清似隐之,臣清原不畏人知’之句。”广州原有昊隐之祠,杨长孺去世后,广州人民为他立像在祠内,以为纪念。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当地建廉吏祠,也仅奉祀吴隐之、苏轼、杨长孺三人。
我想,杨长孺以东山自号,以东山命名文集,并像他父亲一样留下一世的清廉,这除了源自于他们的家风和父亲的教诲,还有他在零陵任职时来自东山的营养。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洋中鱼
编辑: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