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战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乡村要振兴,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在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的重要经验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过程理论方法的体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社会发展体现为一个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自然历史过程,量的积累是间接性质变飞跃的前提。

从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到党中央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从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从2021年2月25日,“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迎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使命,要求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到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阐明乡村振兴往哪走、怎么走、跟谁走等重大问题。经年求索,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涓流以成江海,厚积薄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掀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大讨论和实践建设的大探索。久久为功,滴水穿石,中国的乡村振兴正在实现量的积累到破茧成蝶的转变。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理论方法的体现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方法,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基石。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之功,遵循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使乡村精神文明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切忌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农情,科学规划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采取符合当地实情的有效措施,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手工业和旅游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二是科学把握各乡村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尊重客观规律,分类施策,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三是抓政策落实,“三农”工作队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事关乡村振兴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掌握情况细、分析问题细、制定方案细、配套措施细、工作落实细,真正做到在精细中出彩。五是坚持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新思路,新举措,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方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表明,社会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住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增强大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总要求,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全面实施。一是妥善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等关系,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乡村产业发展提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从政策上给予保证。二是从制度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营造了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积累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绿色农业转变。四是注重乡村振兴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深刻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整体推进,产生共振共鸣、相得益彰的效果。五是完善乡村治理,培育产业人才,做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文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城乡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荣,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114151309.jpg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方法的体现

“解剖麻雀”“牵牛要牵牛鼻子”,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方法启示人们通过解析矛盾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学会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攻坚克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意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产业兴旺是关键,是解决乡村建设一切问题的“卡脖子”环节。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先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做大乡村产业“蛋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当然,在集中精力抓产业发展重点的时候,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也不能放松,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生动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方法的生动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方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方法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主要目标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凝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形成攻坚合力。二是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引导广大群众深刻理解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鼓励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四是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五是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让乡亲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一起来落实好政策,党中央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产业开发政策,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政策的好处要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中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红网

作者:王薪棋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22/01/14/1077257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