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作者,也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700多年前,来到了湖南江永。江永,古称永明。
咸淳九年(1273年)3月文天祥出任湖南提刑史。烟花三月,潇湘新绿,柳色青青,梅吐嫩芽,早春花开。
“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川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入束。”文天祥不由诗情涌动,赋写新词《齐天乐甲戌题湘宪种德堂灯屏》。
他率兵进剿活跃在湘、桂交界处的土匪,审理荆湖南路案件,“疏决滞淹,一路无留狱”。其时,广西秦孟四率众起事,并越境攻入永明(今江永)等县,“屠居民,虏妇女,掠去财物”。
期间,文天祥奉旨平寇,驻扎永明古泽村(今江永),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将之平定,道路得以肃清。
周德源,永明上甘棠人,与文天祥同为京都杭州同僚。他崇敬文天祥的为人,更仰慕他的才学,得知文天祥奉命到了永明平乱,便借回家探亲之机拜访文天祥,请文天祥题词。
此时,元兵压境,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危在旦夕。文天祥的“忠孝廉节”思想已经形成,文天祥当即书赠“忠孝廉节”四字。
此后,四字遂在上甘棠族人中传谕了490年。在上甘棠村族谱上,记载着节度使、尚书、太守、将军等101位为官之人,人不同,同的是正己修德、廉洁爱民。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任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有文天祥手书藏于民间,王伟士是文天祥的“忠实粉丝”,出于敬慕之心,命人镌刻摩崖,作为上甘棠村的村训。至此,“忠孝廉节”四字公诸于世。
文天祥对国家赤胆忠诚,对佞臣刚正不阿,面对外敌大义凛然。公元1275年,文天祥接到诏旨:“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诏痛哭,“尽以家货为军费”,组织义兵,起兵勤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把齐太史之简和晋董狐之笔作为充塞于天地之间之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不为权势所动摇,不为淫威所屈服。
1280年,文天祥拒元将张弘范战于潮阳,后被突袭捉住,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在燕京被囚禁三年。
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
文天祥的盛名源于他宋元之际的游击战争和就义之前的民族气节,其实这位状元公更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瞻,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文山先生全集》共收录其诗歌830首,言志诗颇有思想性。
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忠孝廉节”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影响广泛。在零陵古城东门福寿亭,东西两壁也嵌有“忠孝廉节”的石刻南宋张栻曾任岳麓书院主教,确定“忠孝廉节”为校训。
上甘棠村是省纪委挂牌命名的首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如画的山水中,在古朴的建筑里,在沧桑的碑林石刻间,太阳光照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节”石刻,字如其人,耿直忠烈,大义凛然,其爱国丹心,惊天地而泣鬼神,久久地震撼着国人的心灵。
“忠孝廉节”四字,为上甘棠的廉洁文化注入了深厚意蕴,形成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上甘棠古村“八德”,村内祖训十条、“81个他字歌”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传下了“孝顺父母、耕读传家、与人为善”的优良家风,教化后人。千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风俗淳朴,如今,每逢“七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省内外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纷纷组织前来在熏陶感染中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邻里互助的道德风尚。
上甘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已经远近闻名。
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臣等不才,大宋中兴之路绝矣,我君臣当为国死难!”“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
国难见臣忠。文天祥等人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报效祖国,义无反顾。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清廉永州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