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是摆在面前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策略,表明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文化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振兴乡村。
文化素质影响着经济创造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落后,也往往是文化上的落后,文化上的落后是更深层次的落后。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一,文化振兴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一、以文化人,可以强智
“扶贫要扶智”,关键在于人。要从思想观念、精神层面对落后地区进行指导,要将文化“种”到老百姓的心上,提升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改变相对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落后地区民众的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落后地区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他们主动去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打破人的低素质与贫穷的恶性循环,尽快走向富裕。譬如,在一些老区的劳动者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相关市就特别重视老区农村特殊贫困户的培养,其中,广东清远区实施培训课堂下移、培训设备下移、培训师资下移,给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潮州市开展送教下乡、送岗上门、送工入厂等活动,都有助于从思想上、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调动老区农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劳动力素质就业和稳就业,增加老区人民群众经济收入,从而加快致富的步伐。
二、以文富村,可以乐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些落后地区均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或民俗文化等“一地一品”式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精准培育多元化的富民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品牌,同时,将“文化+”与互联网整合,实施精准帮扶,推动各乡镇立足实际,采取“文化唱戏”“产业带动”等措施帮助村民拓宽致富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非农业化进程,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带动文化及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陕西省韩城市利用历史文化古城的资源,依托精品景区建设,开发200 个公益性岗位,支持醋坊、酿酒、养蜂新业态,兴办小超市、农家乐、洗车行等创业实体,引导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从事环境保洁、园林维护、停车引导等方面工作。
三、以文兴旅,可以活城
文旅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通过整体开发、打造龙头景区、深挖景区自身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提升旅游城市的整体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旅游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从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以文化优势转化经济价值,居民收入增加,资金流动灵活,有利于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让其纷纷变大、变美、变新、变绿、变畅。譬如,武陵山区完好地保存着质朴鲜活的文化遗产,实施武陵山区旅游精品战略,用文化生态旅游在富民兴邦的同时,成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农家乐”的观光旅游,给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愉悦。
四、以文强县,可以惠民
对于文化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城而言,弱县变强县,文化是关键。以文强县,推动全县文化建设,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先进县的个性、魅力和活力,利于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相结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地推行创业优惠,并为农民提供技术学习,帮助就业,实现以小到面,全面解决地区脱贫。例如,河南省原阳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挖掘遗迹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注重对烟叶生产实用技术进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六项技术,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切实增加了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经费投入,培养技术性专业性人才,鼓励人们创新创业。
(作者郑向晖 周芳检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编号:20C0853)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郑向晖 周芳检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