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州人大:立法激活千年瑶医药 护航中医药传承创新

红网时刻新闻6月30日永州讯(记者 左伊杨 通讯员 唐超)2025年初,瑶医唐世平从长沙回到老家江华开设康复馆,并感慨:“条例通过了,我们终于可以取得合法资格持证行医了!”他手持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是湖南省第一部民族自治县对上位法作出变通规定的单行条例。正是这部地方性法规,让35名像唐世平这样的瑶医,首次获得传统瑶医合法执业身份,迎来持证上岗的“春天”。

图片6.png

立法先行,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永州市人大深刻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法治需求,以“小快灵”立法理念构建特色法规体系。2024年7月1日,《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步实施,为两大非遗领域披上法治“铠甲”。其中《条例》创新性地将瑶医外治技术专长人员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开创湖南省民族自治立法先河。

江华立法变通权行使彰显法治智慧。面对300多名瑶医因“无医学院背景”“口口相传”传承方式无法获执业资格的困境,县人大严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框架内创新,将考核发证权变通下放。《条例》实施后,县政府立即制定考核细则,组建专家委员会,最终为35名瑶医颁发瑶医专长(外治技术类)医师资格证书,使深山秘技获得法治正名。

法规体系与配套制度协同发力。在出台《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基础上,市人大协同市政府健全非遗名录、评估等制度,形成系统性保护“四梁八柱”。目前全市已颁布实施3部以上中医药、非遗相关法规,为11.37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余家加工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法治保障。

监督推动,护航法规落地见效

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协同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办法》(以下简称中医药“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为确保执法检查效果的最优化,要求全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协同开展中医药“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合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工作局面。

全员参与,不遗余力。永州市人大常委会所有委员全部参与,到各县市区开展前期调研、书面听取汇报、明察暗访、实地检查,形成强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工作氛围。

罗列清单,确保实效。形成九千余字的执法检查报告及5大类问题41个工作建议的清单,经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转交市人民政府落实。

紧盯不放,久久为功。永州市2022年全面详实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2023年继续开展执法检查,2024年继续开展关于中医药“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跟踪督办,对全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41项问题清单已有35项得到落实,基本到位需持续推进3项,特别是在经费预算、中医股设置、中医院建设、中医康复、中医药文化宣传、瑶医药立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中医医院新院建设稳步推进,东安、祁阳、宁远、道县、蓝山、江永中医医院新院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县完成整体性搬迁。省中医重点专科较“十三五”期间25个增加近1倍。中医药文化夜市火爆“出圈”,中医药文化得到普及,被新华社报道。全市中医药产值达到111.5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产值40.2亿,中医药工业产值71.3亿。

图片7.png

代表发力,激活传承内生动力

议案建议精准破题。2022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委员提出多条涉及中医药的相关建议,直击发展痛点:全国人大代表唐纯玉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多份与中医药相关的建议,聚焦提升中医药优势、增强中医药发展活力;2025年湖南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周云玲提交《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引领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案,呼吁将木本药材种植纳入造林补贴,获省级层面重视。

代表“双身份”示范传承。袁祁利、赵世宜、胡欣等代表既履职为民,又深耕非遗传承;李珍清代表成立瑶医工作室培养传承人30余名;黄翠兰代表研发瑶医药产品80余种,其中皮肤科、妇科药方疗效显著。102岁的瑶医黄兰英(非代表)火攻疗法短视频获1600万浏览量,带动29省市患者赴江华求医,彰显代表引领下的“传承人效应”。

多元传播矩阵建设。人大代表整合直播、自媒体等平台,通过瑶医药节、药膳长桌宴、脉诊公益服务等活动,使瑶医药从“秘不外宣”走向“普惠众生”。2024年,“百岁女瑶医”话题全网浏览量破2亿,让暗火灸疗等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产业赋能,打造融合发展样板

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永州坐拥全国重点中药材216种(约占全国363种的60%),种植面积70万亩,年产值40亿元。人大推动培育瑶方生物、异蛇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发喉咽清、血络通等知名产品,带动中药工业数字化升级:扁枝石松、青钱柳开发技术获国家专利,乌梅汤等代茶饮及茯苓煎饼等药膳走红市场。

医养结合激活文旅动能。目前全市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有15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为8家,民营医疗机构7家。正在制订《永州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规范》和《永州市医养结合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和流程》。把医养结合纳入《永州市培育大健康产业工作方案》,着力推进医养融合。近三年全市接待游客从3923.97万人次增长到5993万人次,增长52.73%,旅游综合收入从389.1亿元增长到599.13亿元,增长53.98%,江华香草源、阳明山养生园等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速创建。

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研学融合体系:2024年,江华县瑶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农村订单定向培养中医特岗生45人,73名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道湘农业等工坊带动农户加入厚朴、青蒿种植,厚朴产区入选湖南省首批道地药材基地,实现“绿了荒山,富了口袋”。

永州市人大以立法破除体制壁垒,以监督打通执行堵点,走出一条“法治保障—人才振兴—产业反哺”的传承之路。从唐世平等瑶医“无证行医”的窘迫,到黄兰英“千万流量”的追捧,再到周云玲委员“湘药出湘”的愿景,折射出传统医药在法治护航下的涅槃重生。滨江新城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国际陆港中药材交易市场布局、湘粤桂东盟区域性集散地培育等规划,正擘画“立足湘南、辐射粤港澳”的中医药创新高地蓝图。

“从‘单传秘技’到普惠众生,从‘深山采药’到立法保护,江华千年瑶医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当102岁的瑶医黄兰英用火攻疗法为患者祛除病痛时,她手中的药芯燃起的不仅是瑶医药千年智慧之火,更是法治保障下传统医药薪火相传的希望之光。在人大立法的守护下,永州中医药的根脉正滋养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枝。

来源:红网

作者:左伊杨 唐超

编辑:成文杰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940/74/1508558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