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好思政工作赋能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引导劳动关系向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劳动争议仲裁作为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重要机制,它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和支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劳动争议仲裁赋能,是新时代推动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思政工作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至关重要

(一)价值引领的“定盘星”。思想政治工作为劳动争议仲裁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仲裁员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定仲裁当中的判断基准,保证裁决既符合法律条文,又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的更深层要求,防止裁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的轨道。

(二)矛盾化解的“减压阀”。劳动争议当中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情绪。思政工作通过情感疏导、心理安抚、换位思考等方法,能有效减弱对立立场,降低冲突程度。比如,在欠薪案件当中,仲裁员运用思政沟通的技巧,阐明了法律后果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安抚了工人的情绪,引导大家理性地表达,就能为后续的调解或裁决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效能提升的“助力剂”。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仲裁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仲裁员在工作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冷水滩区劳动争议仲裁院为例,2024年其现场立案受理264件,结案257件,结案率达97.35%,其中调解成功166件,调解率为64.59%;线上案件办理同样成效显著,人社部全国调解平台线上受理158件,结案率达100%。这一系列数据充分体现了思政工作引领下仲裁工作的高效开展,切实地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源头治理的“预防针”。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着眼于个案问题的解决,更加致力于提升劳动关系主体的法治素养和道德水平。通过仲裁过程中的普法教育、诚信引导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预防类似争议重复发生,引导企业与劳动者共同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

二、亟待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思政工作

(一)能力支撑与渗透力度不足。在仲裁队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仲裁员具备扎实法律功底,但缺乏系统性的思政理论素养、沟通技巧、心理疏导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而相关专业培训的供给不足,针对性不强,又难以满足复杂争议处理中对高水平思政能力的需求,也制约了思政工作在仲裁队伍中的深入渗透和全面开展。

(二)思政工作与仲裁业务融合不深入。部分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中存在有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思政工作与仲裁程序(如立案引导、庭前准备、庭审调查、调解协商、裁决说理、文书送达、后续履行督促)当中的各个环节的结合缺乏系统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常常表现为“碎片化”“随机性”,这些工作未能形成全流程、浸润式的思政链条。

(三)思政工作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在实践中的思政方法常常局限于简单的说教和政策的宣读,而缺乏针对于不同类型劳动者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精细化、个性化沟通策略。不能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及新媒体的手段,从而导致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四)资源保障与协同联动不足。一方面来说,仲裁机构与工会、法院、人社其他部门、基层社区等部门在思政资源、信息和力量上的协同联动机制目前并不完善,不能形成工作上的合力。另外一方面,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建设薄弱,多数乡镇(街道)的调解中心缺少专门的调解场所、人员和办公设施及经费,调解员常常身兼数职导致思政工作在基层难以有效开展,导致基层调解组织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

三、将思政工作贯穿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全过程

(一)强化理论武装,把准政治方向。落实“第一议题”的制度。坚持正确引导,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确保仲裁人员能够深刻理解仲裁工作的政治属性和重要意义。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组织仲裁员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老党员讲党课”等活动,增强仲裁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仲裁员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深化实践融合,提升仲裁服务质效。将思政工作融入业务全链条。在案件受理的环节,强调“依法维权与柔性调解”结合的思政要求;在庭审的环节,规范仲裁员言行举止,将“司法礼仪”纳入思政评价指标;在裁决的环节,推行“裁判文书思政释法”的制度,比如在加班费争议裁决中引用“劳动最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增强文书的说服力。开展特色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和现场说法等活动,加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提升劳动者理性维权的能力。比如举办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和园区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班,提升基层调解人员专业素养。定期举办仲裁庭审开放日的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提升仲裁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满意度。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仲裁工作实效。将思想的疏导融入调解。在劳动争议调解环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的“谈心谈话”“说服教育”等方法。比如,在工伤赔偿、经济补偿的案件当中,向用人单位宣讲“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软实力”的理念,向劳动者们说明“依法维权”与“维护就业”的平衡,推动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从而减少诉讼成本,做到提升仲裁效率。构建多元协同的仲裁模式。联合工会、法院、人社等其他的部门及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将思政工作前移至争议预防的环节。比如仲裁院联合工业园举办的“劳动法律政策宣讲会”“企业用工合规培训”等活动,帮助了企业检视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从源头上降低了争议的发生率。

(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组织保障。推动调解组织建设。加大对基层调解组织的支持力度,推动基层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申报并推广工作表现突出的调解组织经验,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专业培训、业务指导和资金设备支持,有效解决基层调解组织场所、人员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化解劳动争议中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加强仲裁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训体系,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仲裁员、调解员和劳动关系协调员参加“思政+业务”培训。建立起仲裁员负面清单制度,加强行风的建设,维护仲裁队伍当中的纯洁性和权威性,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并存的劳动争议仲裁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是劳动争议仲裁事业的“灵魂工程”,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仲裁工作的效能优势,才能推动仲裁工作从“依法裁决”向“价值引领”的升级,从“矛盾化解”向“源头治理”的延伸,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贡献仲裁的力量。

(作者:永州市冷水滩区人社局劳动仲裁院何志群

来源:红网

作者:何志群

编辑:左伊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941/96/1509986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