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通讯员 雷俐)八月下旬,湘南大地晚稻生产进入关键期。在湖南省东安县花桥镇,面对部分区域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条件有限的现实挑战,当地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旱稻种植为突破口,同步推进水利设施修缮,在攻坚克难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全力确保晚稻生产任务落地见效,用实干诠释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深刻内涵。
直面困境:破解缺水耕地的“种粮考题”
花桥镇地处丘陵山区,境内耕地分布零散,部分田块因地势较高、距离水源较远,长期面临“灌溉难”问题。据镇农业部门统计,全镇1.3万亩耕地中,约1.1万亩属于季节性缺水地块,传统水稻种植受自然条件制约显著。加之近年来局部地区降水分布不均,部分灌溉渠道因年久失修出现渗漏、淤塞,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块‘短板’不补上,粮食生产就难有底气。”花桥镇镇长坦言。如何让缺水耕地“活”起来,让种粮农户“有奔头”,成为镇党委政府必须破解的民生考题。今年春耕以来,镇里组织专班逐村逐田排查水利现状,最终将“抗旱+改种”作为破题关键——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善灌溉条件的区域,推广耐旱性强、节水高效的旱稻品种,同步启动水利设施修复工程,为长期粮食生产夯实基础,展现出直面问题的担当与解决问题的决心。
科技破题:探索旱稻种植的“突围之路”
“这是‘旱优73’品种,抗旱性强、生育期适中,在我们这种缺水地块,亩产可达800斤以上。”在花桥镇星火村的旱稻示范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正指导农户进行晚稻早期管理。田垄间,嫩绿的旱稻幼苗整齐排列,虽未经过大规模灌溉,却长势稳健,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让旱稻种植技术落地生根,花桥镇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护航”双轮驱动。一方面,整合涉农资金30余万元,为种植户提供种子、肥料补贴,每亩补助100元,切实降低试种风险;另一方面,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开展专题培训6场,编印《旱稻种植技术手册》500余份,从整地、播种到病虫害防治,形成全流程技术指导体系,为农户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星火村种粮大户唐之多是首批尝试者,他流转的50亩缺水耕地全部改种旱稻。“过去种传统水稻,遇上天旱就得减产,现在种旱稻,靠自然降水加少量补水就能生长,省工又省力。”唐之多算了一笔账,按当前长势,除去成本,每亩纯收益可比种传统水稻高出50元。截至目前,花桥镇已落实旱稻种植面积1000亩,覆盖10个行政村,预计可贡献粮食80万斤,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路径。
内外兼修:构建筑牢防线的“长远之策”
在推广旱稻种植的同时,花桥镇同步推进水利设施“补课”工程,着眼长远破解灌溉难题。花桥镇联合县水利部门,对全镇12条总长18公里的灌溉渠道进行全面排查,优先修复损毁严重的“卡脖子”路段。通过清淤疏浚、浆砌加固,目前已完成5公里渠道修缮,新增灌溉受益面积600亩,让更多农田告别“看天吃饭”。
“这条渠道修通后,我们村300亩田不用再‘看天吃饭了’。”在新修缮的渠道旁,中塘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流淌的渠水介绍,村里还配套建设3处小型蓄水池,利用雨季蓄水,为旱季灌溉储备“应急水源”,构建起更具韧性的灌溉体系。花桥镇计划年内完成全部渠道修复,同步新建小型提水泵站2座,让更多缺水耕地逐步恢复双季稻种植条件,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应急之举,更需长远之策。”花桥镇党委书记表示,今年花桥镇晚稻种植任务面积为4000亩,其中旱稻占比四分之一,“通过‘改种+修渠’双管齐下,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稳产增收的‘希望田’。”
如今,花桥镇的田野上,旱稻与传统水稻交相辉映。在这片曾受缺水困扰的土地上,干部群众正以坚韧不拔的干劲,书写着“向旱要粮、以干促产”的动人篇章,为乡村振兴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雷俐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