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恰逢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联合红网永州站策划推出“石榴花开满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12名师生从学校所在地零陵区出发,奔赴江华瑶族自治县,走进李启汉故居、涔天河水库、下蒋村、县档案馆、水口镇、竹园寨、涛圩镇、桐冲口等地,开启为期五天的采风实践。
本次活动聚焦县域经济、山乡巨变、民族文化等主题,以青年视角观察社会变迁,以脚步丈量瑶都大地。学子们将通过新闻通讯、深度调研、视频影像等多元形式,把镜头和笔尖对准一线,用真实记录展现江华民族团结、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欧文风 彭婕 赵娜 江华报道
1994年,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下蒋村的刘明洋从一间家庭小作坊起步,凭着诚信经营和不懈坚持,把中药材从“零散收购”做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31年来,他不仅实现了个人致富,还带动村民共同增收,探索出一条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从“跟着学”到“带头干”
1994年,面对农村贫困和有限的就业机会,刘明洋在一位药材公司朋友的带领下,开始接触中药材收购与初加工。最初,他只是在家中小规模收购药材,再转卖给中间商。尽管面临市场价格波动、货款回收难等风险,他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用为本”,逐渐积累了稳定的客户资源。
2017年,随着规模扩大,刘明洋在下蒋村建起了中药材加工厂,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如今,他的基地种植了金樱子、土牛膝、六月雪、斑草根、百部等药材共三百亩,行情好时年收入近20万元,并长期雇佣6至8名村民参与加工生产,忙时用工可达十几人。
“不欠工人一分钱,不亏农民一份心”
刘明洋深知农民的不易,无论是采收季节的临时工,还是长期参与加工的村民,他都坚持月结工资,从不拖欠。他说:“人家给你干活,你欠了钱,谁还愿意跟你干?”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也让他在村民中赢得了广泛信任。
尽管中药材市场行情波动大,有时甚至面临亏本销售的压力,刘明洋仍坚持按市场价收购村民种植的药材。“行情好时我们收高一点,行情差时收低一点,但不会压价欺农。”做到“风险自己扛,利益大家享”,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村企合力,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在村委支持和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中药材逐渐成为下蒋村的支柱产业。村委不仅协调场地用于晾晒和加工,还积极帮助争取项目和政策扶持,将中药材种植纳入了当地产业扶贫项目。
如今,刘明洋的加工厂已成为下蒋村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长期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没有村里的支持,我这厂也办不起来,有了厂子,大家都能收益。”刘明感慨道。
积极创新销路,年轻一代拥抱电商
面对市场变化,刘明洋积极寻求突破。他坦言,自己对电商、直播并不熟悉,但年轻一代已经主动“上场”。他的儿子开始尝试通过网络直播推介药材,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线上市场的渠道。“年轻人有新办法,线上有人需要什么货,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们。”
这种“老一辈把品质做扎实,年轻一代用新渠道拓市场”的模式,让传统中药材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刘明洋表示,未来将把舞台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在电商、直播等领域大胆探索,进一步拓展销路,推动产业走得更远。
从一人一作坊到一厂一产业链,刘明洋的坚守见证了乡村产业的蝶变。他的故事,是江华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的下蒋村,药产丰富,村民增收,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指导老师:彭玲、陈世灯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风 彭婕 赵娜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