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夏秋交替之季,高温多雨天气频发,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易引发蚊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以及呼吸道传染病等。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师生们将陆续返校,学校是人群聚集场所,发生传染病的风险高。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让他们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永州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您:请做好以下疾病的预防。
蚊媒传染病篇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白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主要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多为3—7天。
主要症状:
突发高烧:体温可高达39℃+,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明显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
蚊媒传染病预防要点:
核心防控措施为:清除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护+落实四早要求。
1.加强环境清理与蚊虫防制
翻盆倒罐清除小型积水,清理房前屋后、校园及周边垃圾,对种养的水生植物勤换水并清洗根须,减少伊蚊孳生;家中配备纱门纱窗、蚊帐、灭蚊灯等防蚊灭蚊设施设备,必要时可用电蚊拍、灭蚊剂等灭蚊。
2.加强个人防护
户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尽量减少在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户外活动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3.加强健康监测
暑假期间外出归来(尤其从广东或境外等高发地区)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肠道传染病篇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会感染。
主要症状:
发热,厌食,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要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小孩常用餐具、玩具、被褥等定期清洗、消毒。
3.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孩子若出现发热、出疹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4.适龄婴幼童及时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宝宝尽早接种疫苗。
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主要通过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吸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玩具等)感染。
主要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预防要点:
1.保持个人卫生。注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做好饮食饮水卫生,食物应充分加热后食用,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在外就餐尽量不吃半生的海(水)产品,确保水源的安全,不喝生水。
2.规范清洁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应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在处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和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以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处理结束后清洗和消毒双手。
呼吸道传染病篇
一、流行性感冒
以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好发于冬春季节。
主要症状: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体弱多病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防病提示: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建议广大市民,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相对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
主要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等症状。
防病提示: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出入人群密集及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2.关注自我健康状况,如发现发热、咳嗽、咽干、咽痛、乏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开学前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注意
在开学前,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开展自查自纠,重点关注:
1.饮水安全。
开学前对供水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检查,对设有蓄水池、水箱等二次供水设备,要将所储水放空并对内部进行清洗消毒。建议学校在开学前联系具有水质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校内供水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达标后再使用。
2.食品安全。
开学前对食堂、设施和餐用具等进行维护、清洗和消毒,检查库房和加工场所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相关产品,清理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做好登记,不留安全隐患。通过正规渠道选购原材料,不购买“三无”食品及相关产品。所有餐饮工作人员在开学前要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做好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3.全面开展校园环境整治。
各中小学校要开展一次成蚊灭杀和蚊媒孳生地清除工作,降低校内及周边蚊媒密度。要对学校内重点场所开展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校园内教室、食堂、宿舍、卫生室(保健室)等聚集场所和洗手间、厕所、垃圾堆放处的清洁和消毒,彻底清理卫生死角。教室、办公室、宿舍要做好通风换气,使用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的托幼机构及学校应按照要求对风道和滤网进行清洁消毒。
开学后,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做到:
1.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疫情报告、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保持校园干净整洁,教室、宿舍每日通风换气;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范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发生。发现有疑似传染病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2.保持环境卫生。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3.开展健康教育。开学后开设以秋季疾病预防知识和个人防护为主题的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常见蚊媒传染病、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
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8月29日
来源:红网
作者: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