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4日讯(通讯员 雷俐 苏安军)盛夏时节,湘南大地生机盎然。在东安县花桥镇的广袤田野上,晚稻育秧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座座育秧大棚里绿意涌动,现代化的育秧设备高效运转,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与茁壮的秧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层实践样本,东安县花桥镇以晚稻育秧为突破口,用科技与实干为粮食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政策引领,夯实粮食生产“责任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花桥镇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将晚稻育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政策为引领,层层压实责任。
花桥镇制定了详细的晚稻生产实施方案,将4000亩晚稻种植任务分解到各个行政村,明确镇、村、组三级干部的具体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干部一线抓”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为种粮农户和育秧基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育秧成本,激发了大家的种粮积极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花桥镇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确保育秧和后续的水稻生长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让粮食生产的“责任田”得到了切实的守护。
科技助力,培育优质秧苗“新高地”
走进花桥镇的育秧大棚,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这里不再是传统印象中靠天吃饭的育秧场景,而是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自动铺土、播种、洒水一体化设备高效运行,大大提高了育秧的效率和质量。
“以前人工育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秧苗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育秧变得简单多了,而且秧苗长得更壮实。”一位正在操作设备的农户说道。智能温控系统能够精准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为秧苗生长创造最佳环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员们也深入育秧一线,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从种子的选择、基质的配比到病虫害的防治,全方位保障秧苗的健康生长。科技的助力,让花桥镇的育秧工作迈入了精细化、高效化的新阶段,培育出的优质秧苗为晚稻的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花桥镇在做好晚稻育秧,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模式,让育秧大棚在不同季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为农民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
刘阳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村里充分利用育秧大棚的闲置期,在冬闲时节组织村民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育秧大棚的设施非常适合辣椒生长,而且不用另外搭建大棚,大大降低了成本。”刘阳村党支部书记石海宝介绍,通过种植辣椒,每个大棚每年能为村民增加不少收入,让育秧大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增收棚”。
此外,花桥镇还积极推动特色产业与“水稻+”产业链协同发展。深挖特色资源潜力,依托当地优质土壤与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花桥辣椒种植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培育出独具风味的花桥辣椒,并将其加工成特色辣椒酱,打造地域特色农产品名片。同时,借助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展“农耕体验+辣椒文化”主题乡村旅游,让游客既能体验育秧、插秧等传统农事,又能参与辣椒采摘、辣椒酱制作等特色活动,实现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如今,东安县花桥镇的晚稻育秧工作已进入尾声,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秧苗即将被移栽到田间。在政策的引领、科技的助力和多元发展的推动下,花桥镇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道路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雷俐 苏安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