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恰逢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联合红网永州站策划推出“石榴花开满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12名师生从学校所在地零陵区出发,奔赴江华瑶族自治县,走进李启汉故居、涔天河水库、下蒋村、县档案馆、水口镇、竹园寨、涛圩镇、桐冲口等地,开启为期五天的采风实践。
本次活动聚焦县域经济、山乡巨变、民族文化等主题,以青年视角观察社会变迁,以脚步丈量瑶都大地。学子们将通过新闻通讯、深度调研、视频影像等多元形式,把镜头和笔尖对准一线,用真实记录展现江华民族团结、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赵娜 黄浩岩 王余驰 苏悦 江华报道
伍家寨,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乡下辖行政村,位于县城以北。全村面积4958亩,其中山林3961亩、耕地994亩,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360余户、1272人。
长期以来,伍家寨仍以传统农耕为主,烤烟、油茶等经济作物规模有限,村集体收入主要依赖光伏风力,增收渠道单一,产业附加值较低。
土地“变形记”,农民得实惠
脱贫攻坚以来,伍家寨村的田野间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变形记”。曾经,这里的农田零散破碎,“一分地、两厘田”的格局制约着发展。而如今,通过“小田改大田”项目,零碎分散的“巴掌田”被整合成连片良田。这场土地的蜕变,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这个外出务工为主的村庄,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原来我们没有进行‘小改大’的时候,这土地就只能租400块钱左右一亩,通过‘小改大’以后,土地可以租到720块钱一亩,这使农民一亩增收了300块钱。”伍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伍富平说。
连片的土地不仅让租金翻倍,更激活了规模化种植的潜力。伍富平介绍,他承包的150亩水稻田每年能为村民创造4万元的务工收入,按每天80元算,4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千余元工资。“土地变了形,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高校帮扶,带来“智力活水”
谈及村庄发展,伍富平感慨道:“非常感谢湖南科技学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三个月来,湖南科技学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走访了全村12户监测户、76户稳定脱贫户,制定了监测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脱贫户一对一结对联系情况表。结合党建引领,召开了伍家寨村第三季度党员大会,梳理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3大类突出问题。
工作队还充分发挥校地联动优势,邀请湖南科技学院和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摸清全村土地、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厘清农业发展思路,为产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打造品牌,探索产业新路
“因为我们村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村,湖南科技学院乡村振兴帮扶队一过来以后,就跟我们协商用农业推广伍家寨村,我们的下一步主推产品,就是大米、茶油,还有菜籽油三个品牌。”
在湖南科技学院智力支持下,伍家寨第一次有了“品牌”意识。目前,帮扶工作队已经注册“界牌小伍”商标,生产了产品样品,正积极筹备成立村集体企业,推动本土农产品深加工。
伍富平说:“我们先打造大众消费品牌,再逐步提升到有机、高附加值产品。”这意味着伍家寨正在从“卖原粮”向“卖品牌”转型。
从小田变大田,从传统农耕到品牌探索,伍家寨村的“土地变形记”,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知识分子下基层、高校帮扶队为乡村发展注入“智力活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指导老师:陈世灯、彭玲
来源:红网
作者:赵娜 黄浩岩 王余驰 苏悦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