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当公序良俗遭遇冲击,法律应如何评定?
李某妻亡,为获取工亡赔偿,唐某有偿支招“停尸闹事”,唐某向李某主张支招费是否应获支持?
基本案情
李某之妻在某公司上班期间发病,于次日凌晨在家中死亡。事发后,村民唐某以帮忙取证为由,与李某达成5万元“有偿取证”口头协议,唐某建议李某将其妻尸体运到生前上班所在公司大门口,以此证明李某之妻死亡属于工作时间发病就医48小时内工亡事故。后李某聘请律师通过仲裁裁决认定李某之妻死亡属于工亡事故,并获某公司赔偿。唐某认为,正是因为其建议李某“停尸闹事”,李某之妻死亡才得以认定工亡,其应获得报酬,根据双方协议,李某应向其支付5万元劳务费。后唐某向李某催收报酬未果,遂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唐某与李某口头签订的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现该协议已实际履行完毕,应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因为该协议是在李某处于缺乏判断力时达成的协议,约定的报酬过高,酌情予以调整。诉前唐某已经收取1.4万元报酬,一审法院酌定由李某另外支付1万元报酬。李某不服,提起上诉。
永州中院二审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李某之妻死亡后,在唐某支招下,李某将亡妻尸体运到亡妻生前工作所在公司大门口,该行为属于非正常途径,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公序良俗相悖,不予提倡,应认定双方达成的口头协议无效,故本院不予支持唐某索要报酬的主张,驳回其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两个方面。公序,是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是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当公序良俗受到挑战,可能会产生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标准下降、法律体系受到冲击、社会信任减少、社会认同感降低等后果。
本案中,李某之妻工亡后,唐某建议李某将亡妻尸体运到生前上班的公司大门口,该行为属于非正常途径,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对民间传统风俗的破坏,影响了公共秩序,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公序良俗相悖,不予提倡,不受法律保护,应认定双方达成的口头协议无效。
法官提醒: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也为我们的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法治社会要求每个公民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公序良俗的约束,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我们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而不是采取过激或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共同享受法治社会带来的红利。
文/黄卫红
来源:红网
作者:黄卫红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