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2月17日讯(通讯员 李忠林)2月16日,天津大学“瑶湘呼应”实践队20余名师生走进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家火塘”瑶文化基地,与当地瑶族研究学会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春日之约,与江华瑶族专家围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新时代瑶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展开座谈。
天津大学师生与江华瑶族专家合影。李忠林/摄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地域最广、全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这里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语言、支系和服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语言分为过山瑶的勉话和平地瑶的梧州话、上梧堡瑶话、八都话等,瑶族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承载着瑶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彰显了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服饰文化多样且具有地方特色,不同支系的服饰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色彩,通过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多重工艺精心打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江华瑶族的文化遗产丰富,“盘王大歌”和瑶族长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瑶族八宝被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大学学子认真聆听发言。李忠林/摄
江华瑶族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对江华的瑶族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近年来,该县瑶族文化研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紧密结合,如桐冲口村依托国家级非遗“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打造的文化旅游模式,每年的盘王节是全省四大节庆之一,赶鸟节、牛王节、炮节、尝新节等节日也跟当地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瑶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独特路径。天津大学师生对江华底蕴深厚的瑶族文化和非遗传承给与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数字赋能非遗”的创新思路,建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瑶族传统歌舞场景,搭建线上文化传播平台,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瑶族专家与天津大学师生开展座谈。李忠林/摄
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交织着智慧与温度,照见的是古老文明与青春力量的相拥。
《盘王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庚妹、《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雄、《瑶族织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翠兰等通过即兴文化表演与天津大学师生一起学非遗、传知识、谋发展。
座谈会后,“瑶湘呼应”实践队的师生们将分赴井头湾古村、桐冲口瑶寨等瑶族村落展开一周的田野调研。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忠林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