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3月18日讯(通讯员 刘思雨)在零陵古城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悠长的渔鼓声与消防车的警笛声正交织成独特的平安韵律。当“零陵渔鼓”遇上古建筑消防安全,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守护行动悄然展开。
2024年1月,周家大院的雕花木窗上还凝着晨霜,零陵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工作人员已带着专业设备踏进这座明清古建筑群。他们用热成像仪检测着梁柱间的电气线路,手指抚过那些承载着百年时光的木质构件,如同触碰历史的脉搏。“文物古建经不起一场火。”大队消防员边说边为管理人员演示新型水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细密的水雾在楠木立柱上晕开,既有效灭火又不伤及文物。这场持续的“传经送宝”行动,让周家大院的27名工作人员全部通过消防技能考核,古宅内新增的42处独立式烟感报警器,如同无声的守夜人注视着每一寸空间。
渔鼓传承人唐天宝手持三尺竹筒,鼓点敲击间,防火知识化作流淌的旋律:“油锅起火莫慌张,锅盖斜滑断氧源;香烛远离绸缎帐,火种不入旧阁楼……”这位唱了六十载渔鼓的老艺人,如今将《消防安全知识歌》唱进了古村落的祠堂戏台。他带着市级传承人妻子蒋文军,把消防法规编成七言唱词,在青瓦白墙间唱响。2024年巡演中,有白发老者听着唱词默默掐灭手中的烟头,有稚童跟着节奏背诵“三清三关”口诀。数据显示,这样的非遗新唱让古村居民消防知识知晓率从52%跃升至88%,周家大院所在的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全年仅发生1起轻微火情,较往年下降75%。
守护的力量也在静默处生长。专职消防员们每天时常穿行在古巷,车筐里装着灭火毯和《古宅防火手册》。专职消防员们能精准说出每栋古建筑的构造弱点:哪家祠堂的椽木最忌明火,哪处天井的排水系统关乎防火间距。去年梅雨季,在巡防时发现周家大院某堂屋的电气线路因潮湿漏电,及时断电处置避免了一场危机。如今零陵消防培训的23名村民志愿消防员,既能操作现代消防设备,又熟稔“火塘远离木隔断”“灯笼悬挂需间距”等祖传防火智慧。
当科技赋能遇见文化传承,零陵的古村落正构筑起立体防线。智慧消防平台实时监测着15处古建筑群的温湿度变化,预警系统能在电路过载前自动断电;非遗工坊里,年轻人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建筑模型,标注出最优化逃生路线。那些曾在渔鼓唱词中传唱的防火智慧,如今化作周家大院墙上闪烁的智能烟感。
暮色中的周家大院,渔鼓声再次响起。唐天宝苍劲的嗓音穿过月洞门:“青砖黛瓦承文脉,消防新篇护古魂。”这声音与消防巡逻车的红色警灯,共同勾勒出古城最安心的夜色。据2025年最新统计,零陵区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整改率达97%,传统村落连续两年实现“零成灾火灾”。在这里,百年前的木构建筑与最前沿的消防科技,古老曲艺与新生代消防人,正共同续写着守护的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思雨
编辑:左伊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