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纯 通讯员 李碧星 梁菲 永州报道
湖南好人陈昌世。
2024年11月,在“湖南好人榜”2024年第三季度发布仪式上,永州九旬老人陈昌世连续三十年捐资助学的善举被广泛关注。2025年,陈昌世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935年,陈昌世出生在永州市祁阳市文明铺镇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多次辍学。后来,他通过努力考上师范学校,从教师、校长、乡镇党委书记,再到祁阳市工商局退休,他始终将“育人”二字镌刻心间。1995年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的他,却将退休金化作“火种”,开启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爱心接力”,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大爱,以微光汇聚星河,照亮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退休金“转道”助学路
1995年,陈昌世带着7000元积蓄回到老家,打算资助亲戚建房。却意外得知,村里的陈罗考上华中师大,无处筹措学费、生活费;正在上大学的陈双明,父亲突然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打算休学。陈昌世二话不说,把原本支持亲戚建房的钱,转而资助陈罗、陈双明上学。
陈昌世还了解到当地有一些困难学生需要帮助,便与老伴汪柏秀开始捐资助学。当时,陈昌世与老伴的退休金每月加起来不足1000元,但他们对助学的坚守,却从未动摇。1995年至1999年,陈昌世先后资助了7名困难大学生,支付助学金4万余元。随着资助学生名额的增加,光靠微薄的退休金,陈老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思考和酝酿,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帮助那些困难孩子。
1999年,陈昌世动员在广东经商的三个儿子,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了“昌世助学基金”,并制定了详细的章程,确保每一分助学金都能精准帮扶到急需帮助的学生。截至2025年,共有2300余名寒门学子接受了资助。
陈昌世(右二)走访困难学生家庭。(资料图)
为确保助学资金用到刀刃上,杜绝虚报谎报等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陈昌世每年与教育局基金办的同志一起下乡,雨天一把雨伞,晴天一顶草帽,自带干粮、饮水,深入乡村,步行几十公里,翻山越岭到困难学生家里了解实情,累计行程近3万公里,他的足迹遍及祁阳20多个乡镇,走访贫困学生1000多人。
大爱薪火相传
近年来,陈昌世更是将助学延伸到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上来。2004年,他将儿子寄给他过春节的钱和自己准备装修房子的30万元钱,全部拿给家乡文明铺狭江村修路、修学校,解决了上百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2005年,他又动员儿子捐款12万元为村里架起了电排,修了水渠,解决了全村抗旱的问题。2007年,他动员三个儿子出资80万元为肖家镇中心小学改建了教学楼。2014年,在他80岁寿辰之际,三个儿子遵从他的心愿,捐资150万元为家乡学校——狭江完小修建一栋教学楼。2020年,他又动员三个儿子捐资10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陈昌世(右三)与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
大爱无疆,薪火相传。在陈昌世的带动下,无数爱心人士并肩前行,祁阳捐资助学蔚然成风:狼行天下助学群资助107名贫困学生,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助学的旗帜迎风飘扬;科力尔慈善基金捐资246万,楚天科技捐资1000万,祁阳籍企业家们捐资1200万,祁阳市教育基金会募集教育基金4000余万。
正如受助学生小刘所言:“陈爷爷的伞不仅遮风挡雨,撑起我们改变命运的信心,更教会我们传递温暖。”
被陈昌世资助的学生唐海波、李春燕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向昌世助学金捐赠2万元,目前,共收到曾受资助学生的捐款达5万多元。
从青丝到白发,陈昌世用生命丈量着捐资助学的漫漫长路。如今90岁的陈昌世,在公益的道路上依旧矢志不渝,步履从未停歇。
来源:红网
作者:周纯 李碧星 梁菲
编辑:成文杰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