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4日讯(通讯员 张健 张云芳)获批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立项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立项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通过“成长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联动,强化“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协同,推进“专业与思政、课程与实践、文化与科研”融合,不断探索“三师三导三融”育人模式改革,实现育人理念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育人路径从单一场域转向多元场域,育人体系从单一取向转向多元取向,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组建“三师”育人机制,强化导师育人作用
在文法学院,育人不是某一群体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教师的“大合唱”。学院构建起“成长导师、学业导师、行业导师”三支队伍联动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院组建“领导班子-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队伍,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制定《文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的指导。此外,聘请语文教学名师、司法行业骨干、优秀校友任兼职导师,指导卓越教师班、模拟法庭、创意写作坊,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近年来,学院教师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课题6项、国家语委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等省级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发表CSSCI源刊3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社科成果奖2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奖2项。
搭建“三导”育人平台,强化核心能力提升
改革的关键在于搭建平台,让育人理念落地生根。一直以来,学院通过“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三个平台协同发力,构建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训练场”。在价值引导方面,打造“明德讲坛”思政平台,组建“明德师说”辅导室,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开讲50余期,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在学业辅导方面,组建卓越教师班、经典阅读会、创意写作坊、模拟法庭、秘书工作室,实施专业能力过关制,突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就业指导方面,建有永州九中、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永州市农商行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邀请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知名作家、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在校学生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1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1部。
创新“三融”育人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育
多年来,学院积极推进“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实践融合、文化与科研融合”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专业+思政”育人机制,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开设红色文化与师德情怀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开设专业能力训练与测评等实践课程,构建“一训三习一测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训练,以数字赋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还打造“潇湘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中心”,将地方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依托舜文化研究、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等研究基地,开设舜文化、柳文化专题等地方文化课程。
学院先后涌现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贾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祁成燕、龙夏萍等先进典型,“党团先锋特色项目2446管理育人模式的构建”获湖南省“十大育人”示范案例,“柳子街爱心接力”实践项目被评为团中央2021年度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张健 张云芳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