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永州丨道州龙船与道州乃崽:千年文脉的激昂交响

端午的风,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舞着穿过潇水两岸的楼宇巷陌,带着粽叶的清香与艾草的苦涩,悠悠然洒落在河面。它轻拂着河水,泛起层层细碎的涟漪,似在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道州城,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斑斓画卷,而那河面上蓄势待发的龙船,无疑是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笔触,以雷霆万钧之势,点燃了每一个道州人心中的火焰。

1178.jpg

龙船:木纹中苏醒的史诗传奇

五洲村的龙船厂,宛如一座时光的殿堂,岁月在这里沉淀,传统在这里延续。刘氏匠人手持刻刀,目光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手中的松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松木,历经三年的曝晒,早已褪去了青涩与稚嫩,变得沉稳而坚韧,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等待着匠人的雕琢。

1322.jpg

刻刀在木纹间游走,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响,似是历史的回响。松木的清香与桐油的醇厚气息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能将人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船头雕着的鎏金麒麟,鳞甲翻卷,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挣脱木料的束缚,腾空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那麒麟的眼神,犀利而威严,透露出一种不容侵犯的神圣,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道州龙船,形制独特,不同于寻常龙舟的龙首。龙头、麒麟、虎头、凤首等神兽意象被巧妙地融入船头,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道州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道州文化的一种象征,是道州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定龙骨要选子时三刻,打底板需得用端午的艾草灰和泥。”刘老的话语,如同古老的咒语,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经验。他的指尖布满了厚厚的茧子,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他对龙船制作执着与热爱的见证。每一道工序,都遵循着古老的规矩,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龙船,在匠人们的精心雕琢下,渐渐苏醒,成为了一件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品。

1762.jpg

当新船下水时,百十人齐声高唱《道州龙船调》,那激昂的调子,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冲破了时空的界限。船工们青筋暴起的手臂,将木桨挥成道道残影,船尾激起的浪花里,跃动着屈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孤勇。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道州龙船,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潇水河上破浪前行。

乃崽:血脉里的桨声回响

河岸上,欢呼声如雷鸣般响起,震得空气都在颤抖。一群光脚丫的孩童,在青石板上蹦跳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银铃般在空气中回荡。他们的脖颈上挂着艾草香囊,手腕系着五彩丝线,那是端午的标志,也是长辈们对他们的祝福。然而,他们的眼睛却紧紧盯着鼓手腰间的红绸带,眼神里满是渴望与憧憬,仿佛那红绸带就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这些被唤作“乃崽”的孩童,是道州龙船文化的传承者,是道州精神的延续者。他们在龙船的熏陶下长大,从小就对龙船充满了热爱。他们看着长辈们划船、雕船,听着那些关于龙船的传说和故事,心中渐渐种下了一颗热爱龙船的种子。

11191.jpg

“岸上娇娃喊破嗓,水里婆娘不服输。”道州女子龙舟队的队员们,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坚韧与力量。训练中,她们的发髻被汗水浸透,几缕发丝贴在脸颊上,却仍高声喊着号子,与男人们的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她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显得格外高大,宛如一座座屹立不倒的山峰。她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风采,成为了道州龙船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动人的画面,是在赛事间隙。老艄公蹲在船头,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一段故事。他给乃崽们讲阳城守道州的故事,讲先辈们为了守护家乡、守护龙船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孩子们听得入神,小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船帮的雕花,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脉络。此刻的龙船,已不仅是竞技的器具,更成了承载历史的方舟,将先辈们的勇气和智慧,传递给了下一代。

竞渡:刻进年轮的盛大仪式

端午正日,潇水河化作沸腾的银河,波光粼粼,热闹非凡。212艘龙船列阵如星,船头的麒麟、虎首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仿佛是一群从神话中走来的神兽,带着神秘而威严的气息。发令枪响的刹那,鼓声如惊雷劈开天际,震得河水都为之颤抖。桨手们的脊背弯成满弓,将木桨射向浪涛,那整齐划一的动作,那震耳欲聋的呐喊,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战斗之中。

11754.jpg

看台上,百岁老人颤巍巍地指着某条船:“那是东门王家的‘金鳞’,船头雕着双角,用的是光绪年间的老樟木。”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自豪。他布满皱纹的手,与乃崽们攥紧栏杆的小手,在阳光下重叠成剪影。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史书里的铅字,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温度,是道州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暮色四合时,龙船陆续归港。船工们就着河水吞下冷粽,疲惫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乃崽们却不肯离去,他们用树枝在沙地上画龙船,嘴里嘟囔着“明年我要掌龙头”。那稚嫩的声音,在河风中飘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河风掠过,将童言稚语送向远方,与千年前的鼓点、号子声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道州龙船文化的生生不息。

传承:永不沉没的乡愁记忆

水南社区的小院里,周承云师傅正给“龙船崽崽”上最后一道漆。这些巴掌大的木雕龙船,是道州龙船的微缩版,从选底骨到打漆,需经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老人对龙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老人抚摸着未完工的龙首,眼神里泛起雾气:“等我死了,这东西就丢了。”那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一丝不舍。

12201.jpg

然而,转年端午,便见几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蹲在老人身边,笔记本上记满雕龙船的口诀。他们或许不懂“任土贡”的典故,却能读懂老人眼里的光——那光里,有白居易为道州矮奴请命的悲悯,有卢肇见龙舟夺标时的激昂,更有千千万万道州乃崽对龙船的痴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担当,让道州龙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夜色渐深,潇水河归于平静。但河底沉睡的,从来不是沉默的朽木,而是等待苏醒的史诗。当明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龙船厂的雕刀,当乃崽们攥着新编的艾草环奔向河岸,道州龙船的故事,便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故事里,有诗人的眼泪,有匠人的汗水,更有永不沉没的乡愁,在桨声与鼓点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文/陈洪江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来源:红网

作者:陈洪江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318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