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7日讯(通讯员 夏汉伟 唐巧娟 张云芳)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一等奖……一个个国字号竞赛奖励的先后涌现,一项项学生创新成果竞相迸发,是湖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坚持创新引领,落实“三融”育人,提升数智化新质人才培养质量的缩影。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积极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三融”育人模式,构建了“目标融合、队伍融合、资源融合”的长效共赢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能力进阶、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激发数智化人才培养新动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需求导向,让培养体系科学化
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构建分类发展、适应需求的学科特色专业矩阵。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学科立项为“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政校企多方协同模式下的大数据学院共建与实践研究》立项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院坚持行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常态化政校企合作交流会、校企合作专题调研、互派师资等形式,推动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建设实训课程,提高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构建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方共建、四大保障、五维对接”的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应用型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开设“3+1”和“2+2”校企合作共建卓越班,让人才培养更新跟上行业前沿动态,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多名学生被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多向融合,让课程学习多样化
学院聚焦“使命共担、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共搭、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多向融合途径,将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在模式、技术、方法上开展新的尝试,做到教室、实验室、工程现场“一二三课堂贯通”。颁布实施《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规程》,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突出应用性特色,与企业联合开发了《通信原理》《数据库原理》等一批优质课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湖南省“一流课程”6门,教师获湖南省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3人。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常态化委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学习锻炼,近年来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共计100余人次,企业驻校工程师比例超20%,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6人。
学院与华为、科力尔、粤嵌等企业共建湖南省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发16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每年参加学习的学生超过800名。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开展企业实战化实训,采用作品演示和项目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育了“草莓采摘机器人”“物联网手臂电信号驱动假肢系统”等一批优秀的学生学习成果。学院先后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0余项。
创新驱动,让实训实践项目化
学院坚持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前沿理论学习→前沿应用探索→项目实训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知识灵活运用”的路径,充分激发创新思维,努力培养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实践教学项目化,提高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践学分比例超过33%。
与中国网安、慧科集团共建2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建成校外实践基地20余个,选任项目导师30人,完成企业实战化实训创新项目近30个,年均输送400余名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训。
学院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5个,与粤嵌共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学生创业团队30余个,获得企业横向课题项目资金700余万元,获得企业投资175万元。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发表学科论文17篇。近五年来,签约对口就业企业50余家,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来源:红网
作者:夏汉伟 唐巧娟 张云芳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