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9日讯(通讯员 魏菲 伍慧 余淑君)十月五日的校园,秋光潋滟,桂香盈袖。在湖南省全面推进“校友回湘”工作的浓厚氛围中,母校以缱绻而温暖的怀抱,迎来了1985届初78班的校友们。他们从四海八方归来,携着岁月的沉淀与青春的余温,赴一场跨越四十年的秋日之约。光阴如河,静静流淌,将青丝染成白发,也将红砖墙下的旧梦,酿成重逢时的热泪。
红楼寻梦:教室里的时光对话
斑驳的红楼静立于梧桐树影之中,如一位守候多年的故人,默然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校友们轻步踏入曾经的教室,指尖抚过课桌,目光与黑板上依稀可见的粉笔痕悄然交汇。班主任陈仕龙老师被大家簇拥着在讲台前落座,笑语盈盈,仿佛仍是四十年前的模样。有人模仿年少时的端正坐姿,有人指着窗台回忆晨读时的喧哗。“冯老师的政治课笔记,我还留着!”一句话激起满堂感慨。那些泛黄的纸页,不仅是知识的记录,更是青春的凭证。快门声中,四十年时光被压缩成一张笑泪交织的合影——教室在这一刻不再是物理空间,而成为时光倒流的容器,装载着不曾老去的初心。
湖畔漫步:秋水映照少年心
移步至校园人工湖畔,秋水潋滟,残荷亭亭,新修建的亭台点缀其间,为熟悉的景致添了几分新意。校友们沿石径缓行,或驻足观景,或倚栏静坐,耳边仿佛又响起忽远忽近的读书声。有人指着垂柳笑谈当年晨跑时气喘吁吁的狼狈,有人凝望湖面,似在寻找自己年少时的倒影。湖水沉默,却记得每一张面孔从青涩到从容的变迁;秋风轻拂,既掠过鬓边的银丝,也抚过岁月未能磨灭的赤子之心。师生并肩留影,身影与倒影重叠,仿佛两个时空在此刻悄然交汇。
师恩如泉:一杯清茶话绵长
活动渐近尾声,一场温馨的茶话在会议室中展开。班主任陈仕龙老师拿起名单,逐一念出那些曾经稚嫩的名字——每一声呼唤,都像打开一扇记忆之门。冯幼陵老师望着台下学生,动情地说:“你们闯荡半生,在我眼里,却仍是教室里那些追光的少年。”水汽氤氲,茶香袅袅,往事与近况在笑语中交织,教诲与感恩在目光间共鸣。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室温暖的笑语,恰似对青春与师恩最深情的致敬。
尾声惜别:归期有尽,情谊无涯
离别时刻,校友们再次聚集在红楼前合影。镜头定格的不仅是容颜,更是穿越四十载仍炽热如初的初心与热望。“五年后,再聚红楼窗下!”约定如秋叶般轻盈落下,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期盼。此次回访虽短,却如一脉清泉,润泽了岁月的干涸,唤醒了青春的脉搏。母校的门扉将永远敞开,守望着每一段青春的归程,见证着每一份情谊的生生不息。
锦旗寄情:十四字里的四十年
欢聚的余温未散,十月八日一份承载着全体85届初78班校友深情的感谢信与一面红绸金字的锦旗,被郑重地交到了永州一中张向东书记和蒋授荣委员的手中。感谢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游子对母校的深切眷恋与无尽感激。信中,他们重温了在红楼求学的青葱岁月,感念恩师的谆谆教诲;他们倾诉了四十载天涯闯荡中,对母校魂牵梦萦的思念;更特别对校领导在国庆佳节期间陪同参观、细致介绍学校新发展,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一日一中人,一生一中情”——这朴素而坚定的誓言,是校友们对母校归属感最凝练的诠释。
那面熠熠生辉的锦旗上,“雨露润心恩似海,桃李报春艳于霞”十四个大字,在秋日阳光下分外夺目。这不仅是献给母校和所有老师的赞歌,也是他们人生历程的写照:昔日,他们沐浴着母校如“雨露”般的滋养,恩情似海深;今朝,虽散作满天星辰,却在各自的领域绽放芳华,以“桃李”之姿回报春晖,成就绚烂胜于霞彩。当张向东书记、蒋授荣委员与校友代表共同展开这面锦旗,并合影留念时,镜头定格下的,是母校的荣光与学子的成就交汇的瞬间,是一段跨越四十年的育人佳话最生动的见证。
来源:红网
作者:魏菲 伍慧 余淑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