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州:多元参与 打一场“废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翻身仗”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7日讯(通讯员 彭贵凤)当前晚稻收割已近尾声,永州的田间地头那些曾经被视作“废弃物”的农作物秸秆,如今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上演一场华丽的“翻身仗”。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秸秆不再是田间地头的负担,而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宝贵资源。

“喂”出生态畜。近日,在零陵区珠山镇东湘桥村收割后的稻田里,3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正轰鸣的在田地里往返穿梭,散落在地里的秸秆被快速“吞”进去,随即被捆成方型从打捆机尾部“吐”出来,被装车送往永州市火升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再经加工处理,就变成了肉牛的“营养餐”。除公司自用外,大部分销往本地及广西等地的养殖场,用于牛羊过冬的饲料。目前该公司通过当地政策扶持新建的3000平方秸秆收储中心和3个收储网点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新购置的16台秸秆捡拾、加工等设备也已陆续到位进行作业,预计能带动周边乡镇约2万亩秸秆的离田利用。

“酿”出有机肥。走进祁阳市绿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期收集来的水稻秸秆堆积如山存放在仓储大棚。这些秸秆经过粉碎,再混合经处理后的畜禽粪污,进行好氧发酵等工艺处置后,做成有机肥、水稻育秧基质等,有效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与畜禽粪污治理两大难题。公司负责人介绍,每年该公司可处理畜禽粪污2万多吨、秸秆7000多吨,年产生物有机固肥等2万多吨,产值2500万元,可安排23人就业。

“编”出致富路。从10月份开始,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发兴草品公司加工厂房里,工人们每天紧张忙碌着将金黄色的水稻秸秆编织成一张张草垫,这些草垫将远赴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为蔬菜、水果等长途运输保驾护航。该公司今年享受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红利,购置了3台草编机,将在白芒营镇附近村庄收集稻草5000多亩,年利用稻草量2000余吨,带动附近15名村民就业,人均实现月增收3000元。

“结”出幸福果。今年7月,依靠政策支持,东安县白牙市宥江桥依托村经济合作社实施建设的秸秆收储网点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收储网点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收储仓库1700平方米,购置了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运输车等还离田机具设备15台,年收储秸秆能力达2000吨以上,可辐射周边21个村的水稻、玉米等秸秆收集服务,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实现了农户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

“种”出有机菜。在道县营江街道车边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藠头、萝卜等蔬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秸秆多元利用,引导农户利用稻草秸秆覆盖种植蔬菜10万余亩,年消纳秸秆3万吨以上,既解决了秸秆回收处置的问题,又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水稻+蔬菜轮作模式。

秋收过后的稻田,收割机驶过,留下的不再是灰烬,而是金色的希望。秸秆综合利用这场华丽的“翻身仗”,不仅是秸秆自身价值的重生,更是永州农业发展方式向绿色、高效、可持续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它翻过去的,是秸秆无序焚烧的旧观念;华丽展现的,是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彭贵凤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955/51/1543674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