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砥砺深耕结硕果 奋楫扬帆启新程——永州市“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综述

千年文脉浸润潇湘,五载奋进铸就华章。

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连接点”和对接东盟的“桥头堡”,永州在“十四五”时期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向南向海向外”的开放姿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总量、均量、质量“三量齐升”,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贡献了坚实的永州力量。

从数据维度审视,这份成绩单格外亮眼: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101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830亿元,年均递增5.5%;2025年,预计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262元,比2020年增长41.6%;2025年,预计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1.5亿元,比2020年增长25%;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6%,位居全省第二。五年来,永州走过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产业升级、基建攻坚、城乡融合、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筑高地 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十四五”时期,永州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将“三个高地”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协同发力,跑出了产业升级的“加速度”。

制造业“集优成势”,筋骨更强健。永州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同步推进,实现了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经开区“零的突破”。省级产业集群及培育对象达12个。通过“智赋万企”行动,改造规工企业500余家,打造智能制造企业284家。

行走在永州各地,产业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祁阳从“一根纱”到“一块布”,织就全国最大的雨伞布生产基地;江华微电机占全国市场份额达12%;蓝山皮具箱包扬帆出海,拿下东南亚20%市场份额;零陵稀土、宁远锂电池、新田绿色家居……各地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蓄势赋能”,动能更澎湃。永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每年实施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1项,其中钽电容负极技术等5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企业达6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90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门户更开阔。永州大力推进融湾出海,以资本引进来、游客迎进来,重要农产品走出去、本地企业走出去的“两进两出”双向开放格局加速形成。全市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2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24.1亿元,增长7.5倍。在省“蔬十条”政策支持下,永州蔬菜出口额占全省87%以上,果蔬出口货值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如今,东盟·湖南名优产品交易会永久落户,吉布提海外仓投入运营,永州陆港吞吐量突破300万吨,外向型经济通道不断拓宽。“投资永州”品牌愈发响亮,湘商回归项目纷至沓来,湘商回归新注册项目426个。

强基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永州力推“综合交通十大工程”“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交通网、水利网不断完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五年下降3.1个百分点,货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硬件支撑。

“米”字形铁路网联通八方。邵永高铁建设热火朝天,永清广高铁可行性研究即将批复,衡柳、湘桂、洛湛铁路交会贯通,永州“十字形”高铁格局呼之欲出。

“井”字形高速网升级扩容。高速通车总里程达626公里,衡永、永零、永新高速去年已建成通车,零道、桂新高速预计明年通车,内联外通更加便捷。

“T”字形航道网通江达海。湘桂运河预可研基本完成,湘江三级航道二期工程竣工投用、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千年湘江即将焕发航运新活力。

与此同时,涔天河水库、毛俊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润泽良田152万亩,为农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心城区与北部县(市)“30分钟同城圈”、与南部县“60分钟协同圈”基本实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90分钟融入圈”即将形成。

促协调 绘就城乡融合共进新画卷

近年来,永州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县域实力更强,乡村面貌更美。

城乡融合持续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高4.8个百分点。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改建供水管网1147公里、雨污管网734.6公里、燃气管网1329公里,5G网络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宜居度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二,即将迈上千亿台阶。

农业根基稳固,蔬菜播种面积保持300万亩以上,生猪出栏量、存栏量稳居全省第一,茶油产值达120亿元,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永州成功召开;“新三样”加速壮大,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9%,设施牛、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32%、58%,设施渔业养殖水体增长到20万立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行政村通硬化路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6%、卫生厕所覆盖率94%,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北区域均衡发展。市级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主动向南部六县倾斜。市直优质高中结对帮扶县域高中,市直医院对口帮扶南部县公立医院,预计2025年市域外就诊率较上年下降10%,市域外医保基金支出占比较2021年下降4.5个百分点,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中心城区做强做优。聚焦“湘江左岸产业带、湘江两岸生态走廊”和教育、医疗、文化、消费“四大中心”建设,加快冷水滩、零陵两区融城步伐,湘江西路等新地标建成通车,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护生态 擦亮青山绿水的靓丽名片

永州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擦亮“湘江源头”“千年鸟道”两大生态名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7年跻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位,全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永州蓝”“湘江绿”成为常态。

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2021年至202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江华、金洞国有林场纳入全省森林碳汇国有林场试点。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各类生态示范载体27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落地实施,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如今的永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九嶷山上白云飞”的美丽画卷再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惠民生 书写温暖厚实的幸福答卷

“十四五”时期,永州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2100亿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党委政府的“民生答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保障有力。“永就业365”服务体系入选全国示范项目,园区就业人数显著增长,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规模连续五年全省首位。

人民满意的教育加速推进。教育投入持续加大,义务教育芙蓉学校、高中“徐特立项目”学校、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如繁星点点,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部清零,高中大班额基本消除,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质。“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的分级诊疗体系更加优质高效,“大病不出市、一般疾病不出县、头疼脑热在乡镇”正成为现实。

民生关切得到有力回应。筹资106亿元系统解决了中心城区供水压力不足、用气难、征地拆迁安置、保交楼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惠及群众30余万人。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回望“十四五”,步履铿锵,永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干出了新成效。展望“十五五”,征途如虹,永州必将乘势而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永州力量。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李丽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