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2日讯(通讯员 冯骎 邓钦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祁阳市茅竹镇周塘村,一场通过“整村推进”模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让昔日的丘陵荒地、零散“补丁田”焕发新生。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更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种田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动能。

今年10月底,祁阳市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C13标段在茅竹镇周塘村全面启动。实施整村推进1200多亩“小田改大田”,项目总投资达644.11万元。改造后,耕地面积预计将新增约48.07亩,并同步新建、整修灌溉排水渠道1.2万余米,机耕道4297米,彻底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茅竹镇周塘村村支书于和平介绍:“全村今年申请了小改大农田基本提质改造项目,村里是属于丘陵地带高低不平,田比较小块而且高旱田比较多,荒废面积比较大,全村总共面积1341亩(耕)田,能够真正机械耕种只有800亩左右,还有几百亩不能机械化作业,为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项目动工后,整村推进的优势立刻显现。村里通过村经济合作社,计划将全部农田统一流转,通过“打捆、打包”的方式,吸引更多种植能手和经营主体,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价值和流转收益。
“原来一些小户种了几亩田十几亩田的,小改大后,都想申请大面积承包,现在能够机械化种植,机耕道也修通了,水也修通了,所以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也高了。”于和平说道。
政策的利好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种粮热情。周塘村农户老唐以前在东莞一家制衣厂工作。去年从外地回来,他试种了5亩双季稻,头季稻每亩收成1100斤,二季稻每亩有900斤,除去成本每亩能挣500元。他坦言,正是因为当前种植水稻的政策好,大家种粮的积极性高,氛围好,他打算扩种50亩种植双季稻。
周塘村农户唐俭旺说:“我是去年回来种田,开始回来,因为别人全部种了,我自己家里分的责任田进行试种,种起觉得可以,就是想把规模扩大一些,因为以前小丘太麻烦了,现在种也方便,请人来操作也方便。”
“整村推进”不仅点燃了返乡农民的热情,也让村里的种粮大户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种粮大户于秋平种植双季稻已有5年多,原来承包的土地比较零散。此次全村农田统一改造升级,土地条件变得更好,他正积极对接,希望承包更多的稻田。
周塘村种粮大户于秋平说:“这田全部是我的,我一起种了300多亩,大概时间有5年多了,现在整改很好,以后我多加点钱,把300多亩全部搞下来。”
周塘村的实践是祁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祁阳市成功申报国家超长期中央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批建设任务6.98万亩,争取财政资金1.89亿元。全市按照“一平两通三提升”(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的目标,系统推进土地平整、水利建设和道路畅通工程。
祁阳市农业项目服务中心主任曾平阳介绍:“整村推进‘小田改大田’,是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关键举措。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耕地碎片化问题,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对于周塘村这样的丘陵村庄来说,效果尤其明显——荒地变成了良田,资源变成了资产,农民从‘不想种’变成了‘争着种’。这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为村集体和农民找到了一条稳定、可持续的增收之路,真正让农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田’。”
来源:红网
作者:冯骎 邓钦友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