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4日讯(通讯员 刘彩凤 余淑君)日前,在益阳市箴言中学举办的全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研讨培训会上,永州市第一中学刘彩凤老师代表高三生物备课组展示了题为《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的一轮复习课,获得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该课程是学校承担的“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生物科学思维培养研究”课题成果的一次成功实践与区域推广,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为高三高效复习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课堂伊始,永州一中教学团队以“基因编辑技术治愈地中海贫血症”这一具有社会意义和科技前沿价值的案例为“情境支架”,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科技报国的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精准的高考考情分析,设定明确的“目标支架”,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展现了备课组对教学方向的精准把控,契合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

课程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在讲解转录过程时,备课组创造性地引入“有瑕模型”作为“认知冲突支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找茬”探究。这一设计有效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动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力呼应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导向。
在模拟翻译过程的教学中,团队展现出扎实的“程序性支架”设计能力。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动手构建动态物理模型,将抽象复杂的翻译过程具象化、可视化。学生在协作演绎中深化了对“模型与建模”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提升了综合素养,展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科育人与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
在“直击高考”环节,备课组精选历年真题作为“迁移应用支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建构的模型思维解决新情境问题,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能力生成的关键跃升,有效验证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也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
本节研讨课是永州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所实践的支架式教学路径,成功推动课堂由“知识传授场”转变为“思维训练场”。该项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其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核心素养在区域生物教学中的落地、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永州一中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刘彩凤 余淑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