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5日讯(通讯员 曾平阳 周李军 周磊)金秋时节,祁阳广袤的田野上皆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一片昔日仅能种植牧草的旱地、无人耕种的“抛荒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改造,如今已成功实现双季稻种植良田。金黄的稻浪、饱满的稻谷,这一转变不仅勾勒出一幅幅壮美的田园画卷,更奏响了一曲曲“稻花香”的动人乐章,也彰显了祁阳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群众身边实事”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黎家坪镇铁脚湾村朱家院片180余亩耕地因长年缺水、地块零散、机械难以进入作业,过去的这片土地一度被撂荒,只能生长牧草。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09余万元,实施“小改大”田块整治188.88亩、新建电灌站1座、骨干蓄水山塘2口、灌溉渠道2979米、田间机耕道路193米,项目区域的水源、农耕通达问题得以实际解决,使这片土地从“望天田”转变为“保收田”,昔日旱地已焕发新生。“田块规整了,水渠畅通了,机械也能直接开到田边,现在我们种的是双季稻,产量和效益都上来了!”当地种田大户朱竹生欣慰地表示。铁脚湾村村支书张武良触动心弦地介绍:“这一变化,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实在在群众身边的好事实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进宝塘镇石云村通过积极探索引进种植大户经营模式,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使零散、闲置、分文不值的耕地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土地”。据当地村支书杨建平介绍:“以前,我们村外蓝旁这带的150余亩耕地老百姓一分钱都没收益,无偿交给养殖户饲养龙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改造后,村‘两委’深入挖掘资源,从地里找路子、挖金子,积极引进种田大户发展水稻种植,让村民以土地流转每亩150元托底保障方式,向涉地的68户村民切实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2025年,祁阳市以全省30个粮食产能大县之一成功申报国家超长期中央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批建设任务6.98万亩,争取财政资金1.89亿元。按照“一平两通三提升”的总体目标推进项目建设。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国华介绍:“即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针对耕地碎片化问题,全市大力推进小田改大田工程,已完成土地平整2.08万亩,零散的“补丁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块田”,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不胜枚举,自市纪委监委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及全市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突击战”启动以来,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紧盯群众反映强烈,聚焦高标准农田重点项目和15件具体实事,以“办实事、解民忧、促廉治”为抓手,强力推动农田建设“旱地变水田、小田改大田”措施落地见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切实把民生实事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来源:红网
作者:曾平阳 周李军 周磊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