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的午后,轻柔的阳光洒落在潇浦镇允山和兴村神口自然村的一间寻常农舍里,屋内悠悠回荡着嗒嗒的缝纫机声。这声音的主人,正是63岁的熊丽娟。初见她时,她正端坐在那台乌黑发亮的老式缝纫机前,专注地为小外孙的棉衣锁边。她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村口老桂树盛开的繁花,暖人心扉。
熊丽娟的人生,宛如被命运无情折翼的飞鸟。自出生起,她便下肢三级残障,行走之路充满了艰难与不便。然而,她的双手却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初中毕业后,她自学裁缝技艺,与这台缝纫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在针线与布料的交织中,她绣出了属于自己的绚烂天空。
三十多年前,两个女儿尚在襁褓,家庭生活捉襟见肘,丈夫为了生计在外四处奔波。而她,凭借着这双灵便的手,在布料间裁裁剪剪、缝缝补补。一块普通的布料,到了她的手中,便能摇身一变,成为孩童的新衣、老人的夹袄。那些细密的针脚里,藏着她对生活的执着与倔强。她坚定地说:“别人能做的,我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附近村上的人纷纷找上门来,请她做衣服。
多少个清晨,天空还只是蒙蒙亮,她就已坐在缝纫机前,脚踩踏板,手捏裁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顾不上肢体的酸痛,心中只想着多做一件活,这样就能给女儿多买一本童话书、多添一件新衣裳。邻里们都感慨地说,熊丽娟的缝纫机仿佛不知疲倦,从不停歇,就如同她不服输的性子。她手艺精湛、为人实在,乡亲们有缝补的活儿都爱找她。而她收取的工钱,总是比别人低一些,她常说:“大家帮衬我,我也得给大家方便。”

岁月在缝纫机有节奏的嗒嗒声中悄然流逝。女儿们渐渐长大成人,如同羽翼丰满的鸟儿,飞出了山村,各自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与家庭。熊丽娟也从一位年轻的母亲,变成了笑意盈盈的外婆。
如今,她依旧守着那台老缝纫机。虽然活儿比以往少了许多,但更多时候,她会为孙辈们做一些贴心的小物件。她的双手,依旧如同往昔般灵巧,穿针引线时眼神清亮、动作麻利,丝毫看不出岁月与残障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
来到她家做客,她热情地端出刚蒸好的玉米梗子给我们吃,跟我们唠家常,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能把屋顶的灰尘都震落几分。她从不提及生活的苦难,嘴里总是说着女儿孝顺、外孙可爱,还说自己这双手还能“缝出温暖”。那台缝纫机,早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它更像是她人生的一枚勋章,记录着她以残缺之躯,织就完整的幸福;记录着她在一针一线里,将“自强不息”缝成生命的底色。
阳光透过大门,轻柔地落在熊丽娟的发梢和缝纫机的铜饰上,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她缓缓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满足,笑着说:“日子嘛,就像这针线,穿过去了,就能缝出花来。”
这就是熊丽娟,一个在缝纫机上书写人生篇章的女子。她以乐观作针、坚韧为线,在平凡的岁月里绣出了最动人的“同心筑梦”图。她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一裁一缝间让我们明白:生活的勋章,永远属于那些在逆境里依然笑着奔跑的人。(文/黄海)
来源:红网
作者:黄海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