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入蘋洲书院 田人 摄
蘋岛古渡 田人 摄
零陵蘋洲,在潇湘大桥三公里的下游。这里既有渚树点翠,又有潇湘二水交汇,更有远古舜帝路过此地,才膺得永州八景之首、湖湘八景之首的双冠名位。当前永州零陵,正在规划和建设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笔者就蘋洲一地的古迹,举证鉴别,提点新说,希冀有助永州文化建设。
永州最古老的街铺遗址
在初夏的一个早晨,我来到潇湘合流后两公里的下游,这里两岸均有阜陵山丘,现在东西两岸地名都叫老阜头。这里有水道峡口,是古代永州府有名的潇湘关。那时木船进峡内多有危险,商贾行人多从这里下船进城,这个水陆码头就称潇湘渡或潇湘津。在沿河东岸,有十里进城的驿路,两旁有鳞次栉比的商铺。古人叫它潇湘驿,潇湘镇或潇湘铺。在对岸的老阜头那边,也有古街古店,我搭上了过河的船想去看看。时逢五月夏汛,河里洪水翻滚,晨阳照射江面,波光点点,感觉倒也新鲜。下船就是河西老阜头,这里村居集中,有残存的合街古铺古石楼,还有古驿道古码头。在汽车、轮船出现以前,永州的主官道,是由祁阳沿湘江东岸到老阜头的,老阜头以北的老官道却在河的西岸。汉唐乃至三代五帝以前,都城均在黄河中游一带,主官道是从荆州下邵阳来永州西岸。也就是说,西老阜头的古驿古街,是汉唐乃至三代以前就形成的。上溯我国远古南北民族大迁移,炎帝族和虞舜族南迁湖南时,人口大规模通过这里,从6000年前之大溪文化遗址断定,那时北人南下,多走水船或走傍江足径。当时为了峡口避洪,都要在这里下船换行。那时候这里应该有较大规模的原始服务机构,如提供饮食和生资之类的窝棚铺点群。这里在零陵最早置泉陵侯城以前,就早已有驿站古街了。可以肯定,这一带尤其是西老阜头,有零陵一地最古老的原始店铺。笔者断定,随着科学考古的推进,这里也许能找到相关的历史遗证。
刚过八点,我又搭船回到河的东岸,我站在河东古码头的古亭边,走在残存的半边古街前,念念这些古地名,看看这些古物古证,就能粗略地读出一围华夏先民在此活动生息的情氛。
“蘋洲春涨”的自然情氛
我漫步东岸的江边,峡口之上河道渐宽。乍涨未退的两江洪水,簇拥着江中那一渚洲,它左右飘荡,上下波光,像浮舟一样摇着,像浮蘋一样漂着。凭着这种感觉,先民们叫它浮洲,也叫它蘋洲,更有形象地封它“蘋洲春涨”,并以此挂冠永州八景之首。其实,在下面的潇湘关峡口,河道狭窄只二三百米,上面两江汇口,河宽近一千米,每遇潇湘两地同时涨水,下面关峡泄水不及,迫使蘋洲一地洪水猛聚猛涨,由此造就了“蘋洲春涨”的独景奇观。它比上下河道洪水涨幅要高,天生成库型涨势确缓平。这是“萍洲春涨”的自然成因。古人能捕捉到这种特时特地特景,并作首领永州八景,足见先贤先知妙觉的审美情韵。今天能捕捉到这个特写镜头,真有点“我要飞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劲头。
蘋洲春涨 刘宝国 作
蘋岛是潇湘二水低地汇聚的结点,有了这个结点,人口才麇集此间。蘋岛是二水汇聚的标志,没有它,零陵虽傍潇水内湾,二水相汇,恐怕也难在此结城。蘋岛是零陵城的水口,有了它,此地才会聚城兴旺,怡享近三千年的城镇风光。这前一关峡后一水口,铸就了这个古城的水相依托和根本。今天走在这里,还可以想象出,那战乱年代,在潇湘关前,将士的萧杀彪悍和守护府城的威严。那平安时期,官民商贾从那离船上岸,走这十里进城驿道,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能衍生多少过往故事,能观览多少古人世像。
“潇湘夜雨”的人文情氛
瞭望蘋洲二水交汇的前面,那宽宽的江面。阳光灿灿,洪波泛泛。不觉叫人思绪联翩:如果已到清秋时节,近有细雨叩林,远有夜幕锁江,置身江面岛中,周遭一片微茫。那么你我的心情又是怎样。这么一幅凄清秋夜的江景,正是那先贤们,特地赋于蘋岛“潇湘夜雨”的意境、还夺得湖湘八景之首的美名。先贤们定此特景,不是一般的撷取景色吟风弄月,而是选取这特殊的情境,为了永远地记住:舜帝南巡卒葬九疑的千古悲情。按照司马迁对舜帝死葬九疑的定调,加之近年对九疑隔江村虞夏祭坑的定性考证,舜葬九疑应近定论。当年舜帝南行溯潇湘而上,无论走水船或走傍江足径,他必定经过此间,然后才溯湘水和潇水到达舜皇山和九疑山。也就是说,蘋洲一地,若是没有舜帝路过,纵有渚树点翠江水环回之美景,也难能获得“蘋洲春涨”,“潇湘夜雨”双双美名。正因为舜帝亲身经过蘋岛,才有贤人雅士逐年累代积存,缅怀舜帝的多重人文情氛。才膺得了永州八景之首,湖湘八景之首的双冠美称。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不管虞舜族或夏禹族、商汤周文或老聃孔丘,都把虞舜奉为上古贤明圣君来崇拜。伯夷《采薇操》“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孔子说“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他们最早演绎出祭舜、思舜,崇舜的绵绵情氛。
零陵二妃庙最早在“岛之西岸”
不觉到了蘋洲对岸。这里有一列树木馥郁的浅山。在这山脚山腰间,点缀着几户人家,涂抹着几片散雾,淡淡地写出,有几分怀古意味的江村画图。这里有二妃庙遗址指示牌,二妃庙又叫潇湘庙,潇神庙。在柳宗元笔下叫湘源二妃庙,古称二庙,二川庙,据说与当年大禹和皋陶有关。现在几乎都说,是纪念远古舜帝两位夫人娥皇和女英的庙宇。我沿着荒废的石级山路往上挤,不足百米就到了山顶上的庙址。庙体年久失修,周围被野木和杂草覆掩,只见两进深的旧墙点点。拨开屋外蒿草,还能见到几处近代存字的残碑。眼看这些残碑,阔叶林和蒿蓬草筑成的深年荒废,似乎是在向世人诉说,华夏先民蕴育的民族正气,被热感寒风侵袭得艰难消长和痛苦难接的情况。
二妃庙迁到岛的东岸这边,是唐朝中期以后的事情。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杨金砖先生的《风雨潇湘庙》已说介深详。汉唐时期曾几番迁致岛上,在这以前,庙在岛之西岸。现任湖南舜研会长唐之享先生在《虞舜与九嶷》中,引明嘉靖《湖广通志》“……旧有庙在岛之西岸”。汉初首建泉陵城以后,零陵二妃庙西置的可能性已很少,这应该是置泉陵城以前的事情。那时候取道潇湘上游和岭南,水陆转换码头在今西老阜头。若论建庙的可能,应该与当年舜都蒲坂,二妃闻耗奔丧南下襄樊,取道潇湘西岸有关。当年二妃来到这里,或因峡洪茫茫,致极度悲伤,遂溺江而亡。陪同她们一道来的随从,为纪念这件事,遂在西岸首先建庙纪念她们。也就是说,二妃庙原始西置,很有可能在现在的西老阜头一带。当然,具体遗址已烟没难寻,我们只有希望田野考古和未来科学的定论。
屈原的蘋岛情结
刚近十点,我搭船来到岛上,这里已重建了蘋洲书院。看看砌坡和码头、走廊和门楼,无不透出古色古秀。环岛四望,潇湘二水合抱着脚下这个渚洲,面积五十多亩。屈原以前这里叫什么名字,已不得而知,自从屈原“登白蘋兮骋望”之词呼出后,小岛从此就叫白蘋洲。直到明清之际,这个洲渚还被称作白蘋洲。南方大地本是春草青茂,蘋洲一地却长满有悲悯意味的白蘋草。一说屈原听人传闻此地有此景况,二说他为寄托悲情特地写出有悲清意蕴的白蘋草。笔者认为,是他当年亲身来过蘋岛,才有“登白蘋兮骋望……鸟何箤于蘋中”的感叹。才写出这一串怨忧难泄的苦楚诗篇。禹经安在《湖湘春秋》一文中说,根据屈原纪实篇《涉江》一文,自述到过溆浦。学术界就基本认定,屈原当年到过黔中郡的中心地区沅辰溆浦一带。屈原是楚国王族,王室允许他长铗高冠,兼对楚地人民爱国热情的宣传。他流放的地限也比较宽泛。当时湖湘一地尚属楚南边境。也即是说,屈原要到他心仪向往的舜陵近边去谒拜,是实在有可能的。在他理想长歌《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屈原是到过湘江中上游一带的。在他纪实楚词《涉江》中,“哀南夷之莫知兮,但余济乎江湘”。南边蛮夷之地他没去过,但确实渡江上朔过湘流一地。《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九疑缤其迓并”,也无法一概否定,屈原当年确实接近过九疑山,是到过蘋岛一带的。笔者的这个首论,只想引来同道进一步论证。正如目前一无官史主证,二无傍文或实物佐证,他是否真的去过溆浦一样。我们现在还无法硬性判定。屈子究竟是否来过蘋岛,只有等待未来科学定性。眼前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他听人传闻,还是寄予悲情;无论是他真的来过蘋岛,还是后人将蘋洲因他而取名。屈原反正是第一个给蘋洲取名的人。“就重华而陈词……九疑缤其迓并”,屈原也是第一个用九疑山联系起来叙情舜帝的人。
回朔屈原时代,他那赤诚的爱国热情和身受迫害的巨大反差,使他心中的郁结得不到宣泄,因此时而质疑于浩邈难测的上苍,时而祁问于心仪向往的虞舜。他字字血肤,句句殉心,遂而铸就了冤屈人生的怨楚之诗。西周以前那种怀舜祭舜的情氛,在屈子的词里行间已经减少。孔子说“唐虞之世麟凤游……麟兮麟兮我心忧”,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忧舜悯舜气氛,在屈原的楚辞中明显增多。“世混浊兮莫余知兮,吾与重华遊兮瑶之圃。”他那凄苦难诉的心情迸发出的浪漫遁世的凄楚之诗,正式奠定了后来蘋岛一地悯舜悲舜的清悲氛围。
蘋洲书院游廊 田人 摄
来源:红网永州站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