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罗文芳 李先志
一片片高山茶叶基地从无到有,并不断做大做强;一个个现代农业葡萄种植示范园相继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作为革命老区,近年来,我县农发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走出了一条符合蓝山实际的新路子,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日在谈到农发工作时,县委书记何冲龙话语中充满信心与期待。
“冷浸田”成了“热土地”
蓝山地处南岭腹地,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境内山岭重叠,地多田少,加之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特别是一些灌区的灌排渠系不配套,除了保证灌溉的面积不足,更严重的是,许多低凹田坝由于排水不畅,土壤通气透水性较差,导致终年积水,形成大量的“冷浸田”,不仅低产低效,甚至欠收绝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为了打破瓶颈制约,彻底改善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基固本,自立项开发以来,蓝山县坚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上。县农发办一班人深入项目区搞好调查研究,找准主要制约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田施策。通过建立完善田间灌排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扩大保灌面积,以及耕翻晒垡、改良土壤等针对性措施,有效破解了“冷浸田”治理的难题。
近几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4468万元,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3.35万亩。项目区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8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086.2万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596.42万元。
持续进行的土地治理攻坚战,使曾经无法耕种的“冷浸田”获得新生,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竹管寺镇成家村党支部书记成贵茂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由于田难种,我们村大部分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田送给别人种都没人要。现在通过农业开发改造后,连贵州和广西的人都找上门来想租地种烤烟,一流转就是上千亩,每亩租金超过400元。”为了有序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成家村专门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土地流转不仅吸引了许多外地老板,还激发了本村在外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的热情。在深圳搞销售的村民成伍生、肖宋茂回乡考察后,已与村里达成建设100亩以上蔬菜基地的意向。
“‘冷浸田’变成投资兴业的‘热土地’,村民不仅每年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土地流转费,而且也有了更多精力去干其他事情。”蓝山县农开办负责人说,“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又积极对外寻求投资合作伙伴。在蓝山,这样的‘蛋糕’越做越大,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水淹地种出“致富果”
“以前,没搞农业开发时,我们这里不管是种水稻,还是葡萄,年年都被水淹。我原来种有500亩葡萄,被淹面积高达200多亩。现在好了,农业开发一搞好,渠道畅了,被淹的情况没了,就连去年发生50年一遇的洪水,我们的葡萄都没被水淹过一次!”说起农业开发带来的好处,蓝山县塔峰镇葡萄种植大户曾柏生有说不完的话。
针对这些现象,蓝山县在塔峰镇全面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治理。通过治理后,当地老百姓看到田土再无水淹现象了,大家都甩开膀子种葡萄,每年新增种植面积2000至3000亩,到2015年全县葡萄生产面积达15000亩。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还重点扶持了蓝山县新顺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60万株时鲜水果优质种苗繁育项目,据公司法人汤建新介绍,项目实施后,不仅给蓝山发展葡萄产业的农户吃下了脱毒种苗保障的“定心丸”,同时还为他们捆绑了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每一位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每年6至7月和10至11月,蓝山葡萄将分两季采摘上市,专门销往广东、深圳、长沙、武汉、上海等地。目前,蓝山县优质葡萄已发展到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分布在塔峰、毛俊、大洞等10余个乡镇,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预计每亩收入在1.2万元以上,带动上千农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败落茶场香飘江南
蓝山自古就有种茶的传统,海拔600米以上适宜生产高档茶的山地多达10万余亩,特别是坐落在该县毛俊镇火市办事处百叠岭等山地的独特小气候尤其适宜生产高档有机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火市公社就在百叠岭区域兴办了一些茶场,但后因历史原因,当地茶场败落成了一片荒地。2009年初,雷沅传成立了蓝山县三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租赁了百叠岭茶场及周边荒山2500亩,建立高标准的有机茶基地。
为使三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做大做强,蓝山县农业开发办连续3年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不仅基地扩展到了万余亩,而且还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如今,三峰茶业成功带动了大桥、紫良、浆洞、火市等宜茶乡镇8000多户农民从事茶叶种植,并成立了蓝山县百叠岭茶叶专业合作社。雷顺婷等千余名社员通过茶叶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通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后,在蓝山掀起了一波波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热潮。该县按照“一区三园七基地”的思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去年,全县新增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4家,累计达到203家;培育农业企业15家,家庭农场30家;引导发展林下经济企业4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18家,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22522万元。三峰茶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园申报成功,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3个,三峰茶业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罗文芳 李先志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