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潇湘石魂——永州石刻艺术概况

浯溪石刻

  永州是一本书,碑刻应该是这本书最直观的载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永州迎来送往了无数的才子、文人、政客,这为永州凭添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岁月如斯,才子文人们的身影随着时光消逝远去,却在一块块石碑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碑刻是永州的一道景观,全国所存摩崖石刻,以湖南为最多;湖南所存石刻,以永州为最多,影响较大。永州石刻以唐宋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尤以宋刻最为丰富,不仅在湖南省内,即在全国亦有独特地位。

  永州的摩崖石刻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即唐代创始,宋代流行,明代追摹,清代考据。迄今为止,永州市11个县区共发现碑刻76处1713方,其中浯溪、阳华岩、朝阳岩、月岩、澹岩、玉琯岩、月陂亭7处摩崖石刻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祁阳浯溪碑林505方,是全国四大碑林之一,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碑林。江华的阳华岩摩崖石刻有唐至明古碑40方,于2006年成功跻身国家保户单位行列。永州的石刻,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名列前茅。颜真卿书丹、元结撰文的《大唐中兴颂》碑以其文绝、字绝、石绝世称“三绝碑”,历代书法爱好者对其“百拜不能休”。无独有偶,立于柳子庙后碑廊里的《荔子碑》也称“三绝碑”,其碑由韩俞撰文,苏轼书丹,歌颂柳宗元的德政,可谓字绝,文绝,人绝。两块“三绝碑”为永州碑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永州碑碣发展的轨迹,可以追溯到秦朝,清道光八年《永州府志》卷十八上金石略载:“秦始皇时,有周贞实者居澹岩,常来此峡口,有石如掌,有贞实来游四字。”但这块石刻只能见诸史书,并无实物留存。至今仍存于淡岩的“回中”二字,未见年款,也未署名,据考证应为秦汉时期所刻。

  永州石刻最为繁荣的时期为唐宋时期。唐代,为永州石刻繁荣之始。开先河者,首推浯溪摩崖石刻的创始人元结。元结任道州刺史后,曾“三过”浯溪,“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在浯溪撰刻有《浯溪铭》《峿台铭》《痦庼铭》《中唐铭》、《右堂铭》《东崖铭》和《大唐中兴颂》。大历六年,抚州刺史颜真卿应元结之邀,绕道浯溪,书《大唐中兴颂》于江边一耸如刀削的峭壁之上,碑高300㎝,宽320㎝,字大约15㎝见方,碑是楷书,行笔用篆法,出笔用隶法,字形方严正大,机构紧密,气势壮阔,韵味无穷,传为颜真卿生平得意之作,后人称为“颜体笔翰高峰”“楷书典则”,也是浯溪饮誉全国的旷世国宝。

  至宋代,石刻艺术空前繁荣,攀至顶峰。据2006年的一次全市碑刻调查,祁阳浯溪、零陵朝阳岩、淡岩、东安的九龙岩等,几乎都是以宋碑为主,占据了各地摩崖石刻的大部分碑面。这些宋碑,大多是作者亲自留题,如黄庭坚、米芾、秦观、潘大临、范成大、狄青、李清照等,都是一代名流。2006年6月,经“永州文化遗产保护暨周敦颐题记摩崖石刻座谈会”确认,在东安芦洪市针九龙岩和零陵区朝阳岩发现的各一方周敦颐摩崖石刻题记为周敦颐的亲笔题记。周敦颐手书石刻,在全国仅见7方,永州独占两方。

  永州石刻艺术经历了元朝近百年的消沉,明代又开始复苏,明朝的碑刻以祭碑为主。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亲制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赴九嶷祭舜,并立祭碑一方,尔后,明祭舜曾为一种定制,舜帝陵的祭碑也由明沿袭至今,现存于舜帝陵碑廊中清以前的祭碑,共有38方。

  清代,永州的石刻主要集中于何绍基、杨翰和吴大澂三大名家。在浯溪、朝阳岩、舜帝陵等多处都可见何绍基手书碑刻,其《同治壬戍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碑,高140㎝,宽80㎝,行笔流畅,自成一派,被公认为是唐中兴碑后第一。

  石本无生命,将文化依附其上,石便如注入了灵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永州的碑刻,集名文、名家、名刻之大成,在俊秀如画的山山水水之中,向人们展开卷卷书页,诉说着永州的文化与历史。永州日报记者 周燕妮 整理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周燕妮

编辑:刘林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