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化报》推出“新时代湖南文艺轻骑兵”系列报道,真实记录那些数十年如一日辗转于湖南大山深处、洞庭湖区、民族村寨,迎风雨,冒寒暑,跋山涉水,常年活跃在基层、坚持送演出下乡的文艺团队。2月15日的《中国文化报》推出系列报道之八:《大瑶山里的文化志愿服务之花》,对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专文推介,事迹生动感人。现全文转载。
大瑶山里的文化志愿服务之花
唐李晗
1月18日至2月18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将喜庆热闹的民族歌舞节目送到了河路口镇、大路铺镇、桥头铺镇、涛圩镇等多个乡镇。
地处南岭中心的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南岭瑶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因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从前有些村寨的群众很难有机会看到文艺演出。
2014年3月26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以团里的班底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这支40人的队伍深入瑶乡村寨,为大山里的瑶族同胞送去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专场文艺演出。
3年多来,该团队累计创作、挖掘、整理优秀民族剧(节)目26个,奔赴全县16个乡镇、170多个村庄进行文化服务,开展演出活动310余场,服务人数达到40万人次,受到瑶乡群众的欢迎。
到偏远村庄演出是团队志愿者们辛苦又幸福的经历。2015年年初,团队在乘车前往未竹口乡上塘村演出的路途中,因山区道路无法前行,车辆开不到演出地,队员们只能下车肩扛手提,将道具和设备抬上山。当地乡亲们听闻,纷纷赶来帮忙,骑摩托车的、拉板车的……志愿者们和20多位乡亲走了2里多山路,齐心协力把演出器材、服装、道具搬到了演出地。其时已是下午1点,简单吃罢午饭,演员们便开始忙前忙后布置舞台。演员们个个都是舞台安装的能手,从音响调试到灯光设计,再到舞台站位,全心投入。演出结束,淳朴的乡亲们拉着志愿者的手热情挽留,邀请他们去家里住。
回忆起这些情景,剧团团长、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赵世宜十分激动,“虽然条件艰苦,但乡亲们嘘寒问暖的关爱,演出时热烈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容,将我们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作了幸福。”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下乡演出时,他们不忘推广本民族文化。2016年春节,团队里部分优秀志愿者参与了湖南卫视的“新春走基层”,他们奔赴边远山村香草源直播现场,在千年瑶寨里,用瑶族歌舞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示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传播瑶族文化。
90后的徐江是团里的一名志愿者,去年3月,他放弃了在云南当大学老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加入了这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能让瑶乡百姓感受并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为瑶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我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的骄傲。”徐江说。
赵世宜介绍,为加强这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队伍建设,储备后备人才,江华民族歌舞剧团和江华民族艺术学校采取了“团校结合”的办法。团队还大胆创新、转变思维,把各乡、村的大小节庆活动与“文化扶贫”和“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有效结合,根据观众需求创作演出。几年来,团队创作表演的节目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16年声乐节目《溜西啦哩——月儿蒙蒙亮》获湖南省第三届“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调演二等奖,2017年《鼓舞盛世》获文化部民间鼓舞鼓乐“山花奖”等。
几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不忘初心,为繁荣民族文化、丰富和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美好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这支大瑶山里的文化志愿服务之花将在新时代的文化春风中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来源:红网永州站综合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