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道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油茶和中药材产业,特别是油茶和厚朴产业成效更是喜人,县域土地总面积36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7%,先后获评“全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油茶发展重点县”“全省油茶产油大县”“全国油茶产业大县”和“全国厚朴生产基地县”等称号。
一、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道县油茶种植经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素来享有“粮仓油海”之盛誉,油茶林面积曾达到54.6万亩,目前仍保存40余万亩,适合油茶种植面积达80余万亩。2010年以来,县里把油茶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优政策抓扶持,扩面积建基地,提质量树品牌。目前,已累计发展油茶新造林面积12.9万亩,万亩油茶基地建成1个、在建1个,20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9个,10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26个,500亩以上油茶基地40个,100亩以上油茶基地236个。每年完成油茶低改面积2万亩以上,全县油茶低改垦复累计完成20余万亩;每年新造油茶林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2019年完成2万亩,全县油茶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2017年油茶产值达4亿元,光税收一项就超过2000万元。
(一)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强化领导。油茶集生态环保、绿色产业、健康食品于一体,为了更好的发展油茶产业,县里把油茶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集中智慧共谋油茶产业发展大计,制定了《关于道县发展油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明确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专人负责,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精心服务。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年度实施方案。县里明确由县林业局牵头负责,提供技术指导,让信息进村组、宣传到户,引导林农发展,鼓励大户承包,实现“产权明确,利益直接,规模经营,示范引领”的目标。同时,大力开展“规划、设计、整地、施肥、供苗、种植、管护”一条龙服务,分片包干,跟踪服务,从严把好造林整地关、苗木关、移植关、质量关和验收关。经国家林业局测产,全县连续4年的油茶产量达到746斤,进入挂果期的油茶平均产果量达到了1500斤以上。
3、办点示范,整体推进。为充分发挥好示范效应、样榜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良性循环效果,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及分管林业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各自主动领办一个500亩以上的油茶示范基地;县林业局班子成员、各乡镇(街道)场主要负责人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各自分别领办一个3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油茶基地建设,推动全县油茶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4、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县里坚持在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为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上争取油茶产业建设资金,同时县里也大力统筹整合巩退资金、造林补贴、森林抚育、植被恢复费等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向油茶产业倾斜,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门用于发展油茶产业,严格按照新造林油茶每亩补助400元、油茶低改每亩补助200元的标准发放,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合理规范。
5、创新机制,多种经营。在经营机制上,县里大胆探索出多种经营模式:一是实行租赁经营,由公司、大户向林农租赁土地经营,合同期满后,油茶林归还土地租赁方;二是开展合作经营,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大户和林农合作经营,具体由林农出土地、大户出资金,达到收益分成、互利双赢目的;三是实施返租倒包,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从林农手中租赁土地进行统一开发,种植后再发包给有实力的林农、大户经营,产品最后由公司或合作社统一回收。
6、产业引领,助力脱贫。按照《道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支部+基地+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在全县新建3000亩油茶产业扶贫基地3个,分别采取公司租赁、联合开发、土地入股等不同经营机制运作,涉及贫困户113户,让群众既有投工投劳的眼前收入,还有租金、股份等长期收益,合同期满后油茶林交还原土地经营权人,确保了贫困户的收入稳定、持续长效和脱贫致富。
7、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全面完善绩效考评和奖惩兑现机制,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全县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奖优罚劣。
(二)油茶产业发展的短板
1、资金投入不足。油茶产业产前投入约3000元/亩,而县里在大力整合国家及省里和县财政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补助只有400元/亩,相比省内和本市其他重点油茶产业发展县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导致全县油茶种植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大,造成油茶基地后期管理跟不上,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油茶产业发展的规模、进度和效益。
2、土地集约困难。目前,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全县土地年租金不断增加,由原来30-50元/亩增加到现在120-200元/亩。同时,少数部分土地流转、土地集约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后劲。
3、产业链条不长。目前,全县只有1家公司入驻园区生产加工油茶,虽然其生产的产品获得了国家认可,但总的来说其影响和销售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它的机械、传统土榨生产方式,不能让茶油增值或增值不高。对此,延伸拉长油茶产业链条,是全县油茶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一大难题。
(三)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向上大力争取油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投入,打破常规发展思维,全面实行补助不受种植面积限制的办法,对于凡是按技术要求种植,并经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600元以上,大力缓解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全面调动种植户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土地的集约流转服务管理,紧密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对存在“宁可抛荒不可失业”守旧思想的农户,既不愿流转出去、自己又不生产经营的,乡镇(街道)、村组密切配合,主动登门搞好服务,做好政策宣传动员工作,确实经多次思想动员仍做不通工作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由村集体研究讨论决定收回土地。或由县里统一出台相关政策,收取一定的荒芜费,再由他人代劳开发,确保油茶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
3、进一步创建油茶品牌。油茶产品的优劣和知名度,直接影响产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可以说油茶产品是整个油茶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产业价值的具体体现,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目前,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大多种植湖南的优良品种——湘林系列,尽管品种已达200多个,并在现有良种基础上进行了优中选优,但仍是湖南品种;与此同时,全省有金浩、大三湘、林之神、江山、神龙等300多家企业,除几家龙头企业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销售量都不太乐观。建议把湖南油茶产品定位为湖南品牌,取名“湖南油茶”,在全省设立一个总公司,下辖多个分公司,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真正将“湖南油茶”打造成中国特色油茶,真正让“湖南油茶”影响全国、走向全球。
4、进一步注重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通过油茶与景点景区、油茶与美丽乡村建设、油茶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俗休闲、传统文化等互相融合的新业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同时,油茶产业发展要强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创建产业品牌,加强品牌营销策划,有效塑造大品牌、营销大品牌,增强品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做精做优厚朴产业
道县历来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特别是厚朴产业发展最具特色,县里把厚朴生产作为一大特色产业来抓。道县是全国七大厚朴基地之一,所种植经营的道州凹叶厚朴,无论是药效还是质量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全县已发展厚朴种植面积达15万亩,适合发展厚朴产业的林地面积达30余万亩,厚朴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现每年生产厚朴1.2万吨,每年产值达1.8亿元。
(一)厚朴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强化产业布局。为做大做强全县厚朴产业,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国家发改委和省林科院专家进行实地勘查,研究编制了厚朴产业发展规划,把洪塘营、横岭2个瑶族乡确立为厚朴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县里充分利用两地高海拔区域土壤深厚肥沃,厚朴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在厚朴苗期分别进行粮药套种、药蔬套种和药药套种,提高土地复种率,增加林农收入。
2、强化政策扶持。一是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和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政策,优先安排厚朴种植大户和企业种植用地及贷款。二是林业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厚朴开发,自有造林补贴项目以来,对新种植厚朴的,按200元/亩标准给予补助。三是县里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余万元,用于厚朴基地建设,实现通水、通电、通路“三通”,扎实推进全县厚朴种植产业发展。
3、强化服务保障。一是成立厚朴产业协会,负责企业与林农的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信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林业、科技等部门下派技术特派员,通过开办学习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等方式,把厚朴的育苗、种植、抚育等科学知识、相关技术传授给林农和种植大户。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厚朴种苗繁育、病虫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产品质量。四是组织公安、林业等部门积极调处、化解山林纠纷,严厉打击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优化厚朴产业发展环境。
4、强化招商推动。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投资2200万元,建成200亩以上厚朴基地46个,其中1000亩以上21个,种植面积达5.2万亩。在企业强势带动下,当地群众种植厚朴的热情高涨,掀起了厚朴规模种植热潮,目前全县共发展厚朴15万亩,每年可解决林农就业3万余人。
(二)厚朴产业发展的短板
1、缺乏专业管理,质量等级不高。道县种植厚朴历史虽长,但规模化栽培厚朴时间较短,缺乏厚朴种植专业人才,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资源培育过程中集约化程度低,栽培管理比较粗放。特别是有的林农存在急功近利现象,急于采剥不到树龄的厚朴树皮,导致厚朴质量参差不齐。
2、缺乏加工企业,资源利用单一。厚朴资源虽形成规模,但缺乏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厚朴自然资源优势与本土加工企业缺位矛盾突出,几乎全部以初级原料形式销往外地,未能实现产品附加值,影响了产业深层次发展。另外,厚朴的叶、花、果、木材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3、缺乏资金扶持,难以持续发展。厚朴生长周期长,8年以上才能收获花,l2年以上才能收获树皮,生产投入成本高、见效慢,无专项政策资金扶持,仅靠林农和企业低水平投入,严重制约了厚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市场信息不畅,生产发展盲目。因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林农生产带有盲目性,生产往往不跟计划、只跟行情,导致林农销售压力大,收益不稳定,既挫伤种植户积极性,又无法挖掘厚朴产业的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厚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厚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科学管理,提升厚朴质量。加强现有厚朴资源管理,对种植基地实行中药材GAP集约化栽培。开展厚朴栽培及加工技术培训,禁止采剥不到树龄的厚朴树皮,重视对叶、花、果、种籽的综合利用开发,提高单品种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厚朴速生林、林药间种、种苗繁育、良种选优、病虫防治、农药污染、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厚朴栽培技术规程,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推动厚朴产业持续滚动开发。
2、引进项目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厚朴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厚朴综合利用程度,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厚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实现厚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强市场引导,努力发展“订单”药业,解决林农销售后顾之忧,激发林农种植积极性。
3、创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道县厚朴种植有近两百年历史,历来为朝廷贡品,资源总量、种植面积及种植基地均积累发展到较好程度,只要引导到位,是很容易形成品牌的。可组建专业团队,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国家质监局申报“中国厚朴之乡”“道州厚朴”等地理标志认证,创建厚朴特色产品,打造厚朴地理标志,提升厚朴品牌销售效应。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好网络新闻媒体,通过设立道县厚朴网站等方式,大力挖掘道县厚朴百年传承精髓,把道县厚朴种植与休闲观光、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道县厚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系中共道县县委副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蒋燕飞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