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棒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励精图治,国家实力进一步强大,人民生活进一步富裕,“一带一路”推进顺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稳致远,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朋友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说话也越来越有人愿意倾听,神州大地逐渐出现了万国来仪、风景这边独好的盛世景象。强军梦、强国梦,你的梦,我的梦,共同汇集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在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奔梦圆梦的征程中,集全党的智慧、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将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彰显着坚定理想信念,展现着真挚人民情怀,贯穿着高度自觉自信,体现着鲜明问题导向,充满着无畏担当精神。

一、新思想的理论性展现在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上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进步文化等精华荟萃,为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新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5部马克思经典,在他的讲话、文稿、著作中经常会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名言名句。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书中,第一类就是马列著作及重要文献汇编。单是《资本论》,就通读三遍,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熏陶,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立场;提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理论依据;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思想形成的丰富养料。《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里对中华文明引经据典的篇章就达近百处之多。从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讲话中都会引用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出处来源于《孔子家语·礼运》《礼记·礼运·大同》《孟子》《诗经》《墨子》《荀子》《淮南子》《新书》等精典著作,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用典之深入、升华。正是在这种学习精神的感召下、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扣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的理念,大兴学习之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海洋中凝练精华,在学习深化和升华中不断熏陶,创新发展而成的。

西方进步文化是新思想形成的有益借鉴。在谈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过的西方作家就有数十位之多,曾点名说起的外国名著有《浮士德》《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在西班牙、阿根廷、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国家出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撰文表达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共赢,表达友谊、合作、发展之意,在他的文章中都会有各国优秀文化的精典句子。他对各国进步文化的科学吸收,特别是对西方进步文化的有益借鉴,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广泛汲取了智慧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世界;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无一不是在学习中产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中央政治局围绕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以学习拓展视野、统一认识、科学决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产生的重要方式,催生了“思想构筑未来”的磅礴力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新思想的实践性凝结于其扎实的现实积聚

“理论的火花只有经过实践的锻造才能成铁成钢。”梁家河、正定县、厦门、宁德、福州、浙江等地方实践历练不但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社会实践资料,而且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聚起了大量的实践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时就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回忆起梁家河七年往事时,曾经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自己。”这种经过实践积聚起来的切身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更关心基层、关心群众,更注重社会实践检验,更注重基层实践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他常常骑自行车下乡,摸清基层情况,从中出点子,谋举措;在宁德,他辗转闽东九县调研,形成“弱鸟先飞”战略思考;在浙江,他每年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几年间跑遍了浙江的山水,结合实际提出“八八战略”;担任中央领导后,尤其是担任总书记职务以后,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的调研我们都有目共睹,可以说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正是这种跑遍县市区的实践意识和知青岁月里的实践磨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闪耀着“实践检验”的光芒,处处紧扣着世情、国情地变化,牢牢把握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谋篇布局。

三、新思想的人民性扎根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在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针对某些干部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总书记指出,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

《梁家河》中的群众感情更是溢于言表、跃于字里行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几十年间的跨度里,唯一不变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始终如一的就是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过去的7年中,常常见到的一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会直接出现在老百姓中间,引起一片欢呼和手机拍照声。在北京街头的中式快餐店,他端着盘子,排队买饭,和百姓一起用餐;春节来临,他自办年货,回到插过队的农村看望老乡;他淋着雨同工人交谈,到农民家看谷仓、床铺、灶房、猪圈;他记挂老人,去敬老院不忘查看每日食谱;他关心学生,告诉他们“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地震灾区考察时,他走进帐篷了解安置居民生活,夜深了就在简陋的活动板房中住宿。正是这份深厚的群众感情,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构筑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理论。正是在丰富理论中反复提炼之后,加以长期地方从政实践和群众工作总结,让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相碰撞,融合最纯真的群众感情和为民情怀,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催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党委宣传部部长 周中心)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中心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9/12/12/634000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