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挂职,是有利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培养锻炼干部的举措,一举多得。近年来,双牌县坚持选派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三硬干部”到114个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效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笔者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具体工作中要全力做好三个“第一”:
一、聚焦基层党建第一要务,做村级组织“主心骨”
建强基层组织是驻村第一支书的第一要务,必须要“牵住牛鼻子”,切实把班子凝聚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制度规范起来。一要筑牢基层堡垒“强筋壮骨”。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始终将抓班子、带队伍、强核心、育后备作为主责主业做实做细。要通过储备大学生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吸引成功人士回村任职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要全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要发挥党员作用“握指成拳”。结合青年党员外出务工等客观实际,通过民生实事微信群、QQ党员交流学习群等方式,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组织、流动不流失,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抓实“三会一课”、党员积分管理、党员议事日程和党员民主评议,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三要规范制度运行。针对当前有的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存在村“两委”干部制度意识、规矩意识淡薄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要全力推动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组织村组干部、党代表、村民代表等参与制订和完善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村务制度和村规民约,并指导村 “两委”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让群众看得见办事过程,让干部听得进群众意见。要严格督促落实“四议两公开”,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二、履行扶贫帮困第一责任,做乡村振兴“顶梁柱”
扶贫帮困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必须要“握准方向盘”,着重提高扶贫产业的精准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一要依据村情规划扶贫项目。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在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士因地制宜科学进行总体规划,分年度制订实施计划。不盲目追求“高大上”,不片面追求“加速度”,确保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有效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村级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二要依据实情发展脱贫产业。村级扶贫产业要按照“四跟四走”的要求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真正让贫困群众得到真金白银的增收。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宜“全面撒网”,而应“重点捕捞”。要做好项目实施经费预算,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要整合村级一切可用资金,聚力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并留足留够产业长远发展的“备用金”,防止“断尾”“烂尾”。三要依据民情开展技能培训。要根据本村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协调帮扶后盾单位及相关部门,邀请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要按照“因户施策”的原则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切不可“张冠李戴”,导致工作成本增加,群众满意度降低。同时,要注意有效发挥村里现有种养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合作社,以大户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三、将统筹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能力”,做党群干群“连心桥”
统筹推进发展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能力,必须要“十指弹钢琴”,协调抓好村级集体经济、扶贫资金监管、改善民本民生等工作。一要当好经济发展的领航员。要指导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善于依托本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风俗文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将现有的林木、土地、水、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吃透上级政策,拓宽发展视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带动村民发家致富。二要当好项目资金的监督员。要对村“两委”干部履责和行使权力情况、执行各项政策、纪律情况进行严格监督。重点监督贫困对象确定、扶贫项目申报、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招投标)等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坚决实行“四议两公开”,确保扶贫政策项目落实落地、扶贫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贫困群众权益不受侵犯。三要当好民生实事的勤务员。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老百姓最关心、最在乎的民本民生事项,公平公正公开地全力推进。要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要善与群众沟通,千方百计推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低保评议、危房改造、雨露计划、产业奖补等惠民政策逐步落实。
(作者唐旭 系双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
来源:红网
作者:唐旭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