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华:瑶家山寨巨变 只因省界安定

红网时刻通讯员 梁天胜 李光平 贾章雄 永州报道

“感谢党的恩情,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3月24日,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草皇村漕船自然村91岁的莫佩兰,拉着该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蒋九生的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草皇村第6村民小组漕船自然村位于与广西交界的海拔700多米的大山上,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上莫村接壤。该村共29户,125人,2000多亩山场,耕地面积53.7亩,水田46亩。两个村庄一直存在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多年以来,该村只有一条一半是石阶梯铺就一半是可以拉手推车的小道可以通往外界。

修通路是我们的梦想

莫佩兰是1949年9月从广西上莫村嫁到湖南江华漕船自然村的。当年住的是两间舂墙房,后来由于四个孩子依次出生,家里只好把牛栏改造成住房。1975年,由于交通不便,家里在邻居的帮助下建起了水砖房(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泥土加上禾草混合制成的没有经过烧制的砖)。

“2018年4月17日,在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的关怀下,我们村与上莫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当年年底党和政府为我们村修通了第一条通向外界的水泥路。”莫佩兰说道,“2019年,我们十口之家又住进了地面面积144平米的二层半小洋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公路修通后,去年进行了空心村治理,十口人以下的每家都分到96平方米的宅基地,并且建好两层半的小洋房,政府给予补贴9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小组长林佳强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为了早晚送子女去外面上学,我们夫妻只能留下一个在外面打工。现在路修通了,又建好了新房子,明年我也准备外出打工挣钱。”

肩挑背扛三年建好一座房

66岁的林长寿家于2007年建起了村里第一座砖混结构的新房,也是当年村里唯一砖混结构的新房子。说起建这座房子,夫妻俩满是辛酸。当年因为家里的舂墙屋快倒了,孩子也大了,如果按当时交通条件只适宜利用当地的泥土建一座水砖房。但是外面都已开始建砖混结构的平房了,夫妻俩商量准备跨过水砖房直接建砖混结构的新房子。

由于交通不便,夫妻俩于2005年开始在家里准备建房所用的材料,孩子们就在外打工挣钱。材料从外面的马路运到通往村里的路口,路口处没有放材料的地方。他们就以400元一年的租金租了外村人的两分田放置材料。

夫妻俩先用肩膀一担一担的将材料挑上石头铺就阶梯路,再用手推板车,把材料拉到宅基地,就这样准备建房材料一直2007年的7月14日,才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于是开始请建房师傅来帮助他们建新房。花了两个月时间建房。9月14日,第一层平房终于封顶了,当时夫妻俩在村里请了40多个劳动力用手搅拌混凝土,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完成封顶。当时也没有钱买鞭炮来庆祝,只有外家弟弟买了一卷鞭炮放,以示庆祝。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感恩

邓承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60岁才娶了一个肢体残疾老婆,生了一个女孩,孩子现在大圩镇二小读二年级。因为没有劳动力,又没有积蓄,想要自己建新房是不可能的。

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经村民建房领导小组评议,他家就不按照政府补贴标准进行补贴,而是96平方米的一层平房全由政府包干建好、装修好,让他们全家拎包入住。

“党和政府不但给我们家建好了新房,还送了一套省柴灶给我们!”邓承春一边烧火一边告诉笔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村里路修通,新房子建好,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去年村里有6家买了小汽车,林长寿家还娶了两个儿媳回家呢!”大圩镇党委书记邓晨岚高兴地介绍,“村民们仅完成了脱贫,而且一步跨入了小康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梁天胜 李光平 贾章雄

编辑:李艳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20/03/26/690860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